• 49阅读
  • 0回复

无形的扩张——调整中的北京大商业(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1-12
第2版(经济)
专栏:

  无形的扩张
  ——调整中的北京大商业(上)
  本报记者 田俊荣
  帮助选择市场定位
  “金九银十”,本是商家一年中难得的旺季,可北京的大商场却苦于效益大面积滑坡。伴着“倒闭年”的议论声,一种叫“输出管理”的经营方式应运而兴。
  “赛特”、“贵友”、“双安”、“燕莎”、“西单”、“蓝岛”等北京大商场顶尖级“明星”跃出围城,向北京和外地的20余家大商场输出管理。它们派遣管理人员,取得对方的经营权,按销售额的一定比例,提取管理费和商号使用费。北京商业企业管理协会常务副秘书长高以道认为,输出管理,包括前期帮助接受方进行市场调研分析、市场定位和后期植入一定的管理思想、模式、制度乃至文化。在北京大商业面目雷同的背景下,前期工作尤为关键。
  由“赛特”输出管理的西单赛特商城,开张一年,效益雄踞新开业的17家万米以上商场之首。西单一条街上,西单商场的家电、体育精品,西单购物中心的食品,华威商场的低档服装都久负盛名。“赛特”输出人员“避其精锐”,将主营商品定位于中高档服装。同时,针对那儿商场多以青年为固定购买群,他们悄然增添了适合中年以上人士的商品类别。一年中,商城先后调整了近50%的商品。
  无独有偶,去年9月,贵友大厦与经营不善被迫关张的卡玛商业签订输出管理合同。“卡玛”同朝外商业街上众多大商场一样,都定位于中高档。“贵友”人琢磨:此举好比在一台戏里,大家全想演主角,没有配角,没有跑龙套的,这戏怎么个演法?于是,他们确定了这样的理念:干脆将“卡玛”改造成全国最大的折扣商场。现已从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组织了约3.5亿元的货源。
  别具魅力
  目前,正式与“赛特”签约搞输出管理的有5家大商场。乍一看,输出管理使“赛特”知名度飙升;每派出10人—20人的管理队伍,每年可给“赛特”带回300万—400万元的收入。但往深层看,随着挂“赛特”商号的商场增多,可以先形成以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源等为纽带的连锁形式,实施集中配送。这么做投资较少,风险较小。
  惯于掐尖抢鲜的贵友大厦此次把对“卡玛”输出管理视为“第二次创业”。“贵友”含港资成分,囿于政策,无法开分店。“贵友”总经理高颖维感慨,再不利用输出管理扩张规模,给人才以一展才华的舞台,“贵友”将不再是“梧桐树”了,留下的也只是“麻雀”不是“凤凰”了。
  业内人士认为,输出管理,有利于一些受政策、资金限制,暂时无力进行资本运营的商业企业稳步扩张规模。这种扩张,凭借商家无形资产资源得以实现。另外,换个角度看,它还有另一种魅力。
  由于北京大商场在短短7年内膨胀了20多倍,不少商场的总经理,有的从政府机关抽调而来,有的从相关行业“转战”而来,有的从先前“小门小脸”的小商店经理“升格”而来,还有的,比如一些兴建大商厦的房地产商,对商业一窍不通,只是因为无人敢承租,才挠着头皮惴惴上阵。这些,导致商业经营管理参差不齐。曾有一家商厦,开张头一天,就丢了好几件价值上万的裘皮大衣。由于上完货后、开业前连最基本的“盘点”都没做,以致事发后说不清是内盗还是外盗。而输出管理,一方面,能共享优质的人才、制度等管理资源,对接受方进行商业调整大有裨益。比如输出方往往为接受方设计不落窠臼的差别化市场定位,能避免地下超市、地上百货、楼上餐饮、卖中高档商品的“千店一面”。另一方面,输出方人员在经营中管理水平将更上层楼。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无疑会使北京的商业经营管理水平焕然一新。
  长远发展之道
  毋庸讳言,“输出管理”也有弱点:输出方有时对接受方和输出人员的控制力不强。对此,专家建议,第一步,通过输出管理积累经验,积累人才,同时自身加快改造,增强实力;第二步,若两家合意,可进行参股、控股等资本运营。事实上,“赛特”正紧锣密鼓准备向武汉某大型购物中心带资输出管理。
  其实,“输出管理”还可以像“麦当劳”的经营方式一样,从输出管理人员变为输出成熟的管理模式,接受方使用输出方的商号,作为其加盟店,形成一种特许经营。在发达国家,采取特许经营的零售业比重为45%左右,在我国,这一比例仅为5%,有一定的发展前途。
  北京商业管理干部学院的李飞副教授提醒道,输出管理虽无资金投入,但并非无本买卖,这种“无形”的扩张方式背后是“无形”的投入。
  输出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商誉输出。棋错一着,有时会满盘皆输。
  输出管理,还应根据自身的人力资源水平量力而行。盲目输出,会导致自家商场内出现“店员当柜组长,柜组长当经理”的人才“空心”现象,自削实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