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做起来就不退缩——新春走访下岗职工(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2-17
第2版(经济)
专栏:下岗职工做什么

  做起来就不退缩
  ——新春走访下岗职工(二)
  本报记者 潘承凡 张毅
  编者的话
  今天报道的两位主人公,都是已经走出家门的下岗职工。陈勇和施克虎两家,一家办鸡场,一家摆车摊,做的事情大不一样,但他们的精神有相同之处,那就是丢掉幻想,不等不靠,用自己的手铺就明天的生活之路。但是,有了这种精神,重新找到工作岗位,他们是不是万事大吉了呢?
  下岗职工在做什么
  修车铺里二胡声
  2月2日(阴历正月初六),暮色朦胧,寒风凛冽。在朋友的指引下,我在连云港市新浦区海连路边,找到了下岗工人施克虎师傅的自行车修理铺。一间低矮的小棚子,单薄的墙体,用杂木片扎成的房门,一切都表现不出其主人有长驻此地的打算。
  修车铺门旁摆着个油炸摊,一玻璃柜,一锅、一灶,仅此而已。摊前有位中年妇女边搓着手,边热情地招呼着过往行人。明眼人一看便知那是女主人。
  “师傅,炸火腿肠多少钱一串?”
  “火腿肠一块五,其余的都5毛,你俩要点什么?”
  我和朋友各要了一串豆腐干儿。施克虎不在,我们便和女主人攀谈了起来。女主人名叫张继珍,满脸和气,有说有笑,干起活来干净麻利。可是当我把采访目的和盘托出,对方连连摆手:“都下岗了还有什么好讲的呀!又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
  “凭力气干活吃饭,你们不是又上岗了嘛,怎么不光彩!”
  “不行,你还是找当家的吧。附近报社里有个小徐记者,每次见我帮老伴修理自行车,就要给我拍照,他端起相机我就往屋里跑,实在难为情。”
  2月3日上午10时,记者按约定时间再次来到施克虎的车铺,不料女主人抱歉地说,老施上街买菜去了,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来。看来老施是有意躲开了,我搭着话,自己在棚子里找了个小板凳坐了下来。
  “大婶儿,能跟我们讲讲施师傅吗?听说附近许多人都夸他厚道。”
  “人不错,就是运气不好。”谈到自己的丈夫,张继珍打开了话匣子:“老施起先在焦化厂上班,焦化厂倒闭了又转到锦屏化工厂,后来又从锦化调到玻璃二厂,厂里发不出工资,1994年就内退了,其实就是下岗。俺们家那口子就是实心眼儿,干活卖力,在锦化四年半,年年评先进,年年是优秀党员。”
  “帮助下岗工人再就业,政府不是有一些扶持政策吗?”
  “说句良心话,满大街下岗的,哪个帮得过来呀?前年我们毛巾厂被人家兼并了,大部分人一夜之间全变成了无业游民,心里实在难过。大家伙找劳动局,找市工会,要求政府安排工作,后来还是没工作”。张继珍归置着刚刚串好的豆腐干,不紧不慢地接着说:“说一千道一万,自己跌倒还得自己爬起来。莫看这个小棚子不起眼,老施替人家修修自行车,我照顾点小生意,每月也能落个七八百块钱,好歹能维持一家人生活了!”
  谈话之间,我发现小棚内的墙上挂着一把颜色已经发旧的二胡。听张继珍说,今年50岁出头的老施性格开朗着呢,上至八十老叟下至一二十岁的毛头小伙子,他都谈得来。摆摊闲着的时候,拉拉二胡,摆弄摆弄车马炮,自得其乐。
  时近正午,从附近的人家已传来阵阵饭香,施克虎依然未归。我起身告辞,女主人微笑着送我出门。
  编者的话:施师傅夫妇下岗后,也曾找企业,找政府,但找来找去还是发现靠自己的双手最实际。虽然施克虎有点好面子,不愿见记者,我们却想告诉施师傅,凭您这位连年先进工人、优秀党员,一定会在自己的小车棚里干出一番事业,因为您做的事是社会需要的;您的买卖虽小,却养活了一家人,我们觉得您很了不起,为下岗工人树立了榜样。施师傅,这次采访没有见到您,有点遗憾。将来您的生意红火时,我们再去专程采访您!
  过好了初一,还得过好十五
  除夕之夜,神州喧腾,江苏如东县岔南乡凤凰村凤凰养殖场里,下岗工人陈勇孤身一人,陪伴着6000只叽叽唧唧的蛋鸡。他的妻子张玲,岔河镇食品站下岗工人,早晨刚从养殖场赶回岔河镇,陪4岁的儿子过年。为了全力以赴养好这些他们从没侍弄过的蛋鸡,他们把儿子寄放在了别人家里。
  陈勇的人生道路不可谓不顺,不到20岁招工进岔河镇包装容器厂当工人。由于工作出色,20岁出头就被厂子派到南京理工大学学习模具制造。恰恰在学成归来不久,他下岗了。
  陈勇属于那种脚踏实地的人,如今口袋里多了张大学文凭,工人本色依然不变。为了生存,他走家串户收蛋贩蛋,练出一手过硬的选蛋本领。他收的蛋成色好、质量高,很受欢迎。
  收蛋收出了名堂,他又开始贩运鸡蛋。如东与上海一江之隔,汽车几小时就到,第一车蛋就挣了2000多元钱。他回忆:当时敢这么做,因为占了信息灵通优势,钱很快赚到手了。他是岔河镇第二个装电话的,但是,蛋贩子都装了电话,也都掌握了上海的行情,他的信息优势不复存在。去年初,听说凤凰村有块地要出租,两口子动了心:贩蛋竞争如此激烈,不如办个养殖场,搞产销一体化。他们很快办完批租手续,盖起鸡舍,去年5月份,第一批6000多只鸡雏如期运进鸡舍,一切都很顺利。8月份,正当蛋鸡生长关键时节,一直给他们贷款的农行突然不给贷了,买饲料的钱没了着落。
  “当时我们两口子就在农行里哭了”,正月初当记者前去养殖场采访时,妻子张玲回忆当时情景眼睛仍然红红的,“6000多只鸡要吃粮呀!”
  两口子五天五夜没睡好,想了很多办法,托了很多人,可是钱还是没贷到。这时他们才后悔,不该把这几年贩蛋赚的20多万元钱全盖了住房,以致建养殖场的40万元全要借,最后连流动资金也受制于人。
  “后来怎么解决的?”
  “信用社和农经站借的,利息高出一倍。”陈勇说。
  “农行利息才7厘多点,信用社1分,农经站1分5厘。”张玲补充道,“我们有房子抵押,有人担保,搞的也是农业项目,农行不应该不贷给我们。不要说帮助我们下岗工人,起码应该对我们下岗工人一视同仁吧。”
  “最近养鸡形势非常不好,好多人都赔了。往后市场怎样,谁也说不准。如果我们破了产,比刚下岗还不如,连个遮风避雨的窝都没了。”
  编者的话:陈勇夫妇下岗创业的起起伏伏告诉我们,下岗之后走出家门,即使能够再就业,也不一定一帆风顺,事事如意,还会遇到许多问题和挑战,对此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现在,各地政府都在为解决下岗问题而行动,但要使社会各方面都动起来,共同配合再就业工作,还需要一些时间。在这个意义上,陈勇夫妇的闯荡探索精神,是值得下岗职工学习的。我们相信,他们的努力不会白白付出,坚持下去一定会再次成功。
  陈勇、张玲夫妇的挫折和担忧,使我们对下岗问题的思考又深了一步。按照通行标准,陈勇、张玲夫妇已经再就业了,关注下岗问题的视野中似乎不应再有他们。但他们万一破了产,结局会比普通下岗工人更不如,对家庭会带来新的困难。对于陈勇、张玲夫妇这样正在艰难创业的下岗工人,全社会应同样给予关注,帮助他们在再就业中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这样,他们就不仅能过好“初一”——就业,还能过好“十五”——创业!
  压题照片:在上海华联超市再就业的下岗女工郭壁华热情为顾客服务,多次被评为服务明星。新华社记者 张耀智摄(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