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5阅读
  • 0回复

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4-10-23
第3版()
专栏:

编者按:苏联国家政治书籍出版局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是由苏联经济学家康·维·奥斯特罗维季扬诺夫、德·特·谢皮洛夫、列·阿·列昂节夫、伊·德·拉普切夫、伊·伊·康兹明诺夫、拉·莫·卡托夫斯基、帕·费·尤金、阿·伊·巴什科夫、维·伊·别列斯雷金等集体写成的。该书已由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着手翻译。现在我们把“真理报”介绍该书内容的文章译载在这里。
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编者按:苏联国家政治书籍出版局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是由苏联经济学家康·维·奥斯特罗维季扬诺夫、德·特·谢皮洛夫、列·阿·列昂节夫、伊·德·拉普切夫、伊·伊·康兹明诺夫、拉·莫·卡托夫斯基、帕·费·尤金、阿·伊·巴什科夫、维·伊·别列斯雷金等集体写成的。该书已由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着手翻译。现在我们把“真理报”介绍该书内容的文章译载在这里。
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出版了。它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基本问题给了通俗的阐述,指出了它对工人阶级革命活动的重大意义。
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内容包括:序言、各篇——“资本主义前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垄断前的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结束语。教科书的每一章的后面都有简短的结论。
序言论述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阐明作为真正科学的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同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根本区别。
序言里论述了工人阶级的伟大领袖和理论家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创始人所起的作用。马克思在“资本论”这部经典著作里揭露了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灭亡的法则,从经济方面论证了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不可避免。马克思和恩格斯大体上制定了关于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和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两个阶段的学说。
教科书中着重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事业的天才继承者弗·依·列宁创造地发展了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说。他总结了历史发展的新经验并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帝国主义的学说,提出了现代资本主义基本经济法则的要点,拟定了关于资本主义总危机学说的基础,创立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理论,科学地探讨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设的基本问题。
列宁的伟大战友和学生约·维·斯大林依靠创立了真正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的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著作,提出了并发展了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新的原理。
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理论在苏联共产党和各兄弟共产党的决议中,在这些党的领导者们的著作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教科书第一篇中说明资本主义前的——原始公社的、奴隶制的、封建主义的——生产方式的经济关系。同时阐述原始时代的社会观念、奴隶制和封建主义时期的经济观点。
教科书说明了这些经济时代中每一时代的生产力的状况和生产关系的性质。其中提到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法则在资本主义以前形态的各种发展阶段上的作用。
教科书的作者们从展开人类社会历史的原始公社制度来开始论述各种社会经济形态。在这个时期生产工具都是原始的,人们只有合群才可以得到生活资料,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带有集体的性质,而产品是在不大的公社范围内按照平均的原则分配的。
教科书引导读者了解社会经济形态更替的规律性。生产力随着自己的发展,就同原始公社制度条件下存在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原始公社制度就不可避免地要被另一个更高级的形态所代替。奴隶制度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合乎规律的前进一步,它引起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增长。奴隶制度生产关系的基础,就是奴隶主对生产资料和奴隶有完全的所有权。
人类历史从奴隶制的生产方式起开始进入了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的时期。由于社会分裂为阶级,就出现了国家,它是少数剥削者压制社会大多数被剥削者的机构。
后来奴隶制度的生产关系不再适应成长着的生产力,这便注定了这个制度的必然灭亡。
教科书的作者们讲述封建制度如何起而代替了奴隶制的生产方式并确立起来,它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广阔场所。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封建主对土地的所有权和对生产工作者——农奴——的不完全的所有权。随着时光的推移,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逐渐变成了生产力发展的阻碍。封建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冲突,是资产阶级革命的经济基础,这些革命结束了封建制度,确立了在一定时间内为生产力发展打开广阔场所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统治。
教科书中对资本主义以前各种形态的经济关系的分析,说明了过时的生产方式灭亡的客观原因,说明了其他的、更进步的生产方式胜利的必然性。
研究资本主义以前各种形态发展的规律性,不仅具有认识上的而且具有实际上的意义。在被帝国主义者奴役的许多民族的经济中,直到目前还在相当大的范围内保存着封建的、而在某些地方甚至是原始公社式的关系。认识到并估计到资本主义以前各种形态的客观经济法则,就可以正确地认识这些国家里的解放运动的特点。二
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二篇论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经济关系。它对资本主义时代的经济学说作了简短的评述。
作者们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学说,指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的基础就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被剥夺生产资料的雇佣工人阶级的存在,是资本主义固有的现象。
这篇讲述了马克思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并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基本经济法则,揭穿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资本的积累和无产阶级的贫困化”一章揭露出资本主义积累的矛盾。这里引证了一些事实材料,说明资产阶级手中的财富无止境的增长和工人阶级相对的和绝对的贫困化的不间断的过程。
读者在书中可以看到在资本主义再生产的进程中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性和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如何尖锐化。这最鲜明地表现为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的加强。
这篇十分注意到叙述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历史趋向。资本主义在发展着生产力并使生产社会化时,一方面创造着社会主义的物质前提,另一方面又产生作为自己的掘墓人的无产阶级,这个阶级组织和领导全体劳动人民争取从资本主义的枷锁下解放出来的革命斗争。
教科书中以具体材料追溯了垄断前的资本主义转变为帝国主义的过程。作者们阐明了列宁对在理论上总结帝国主义时代各种经济过程所起的作用。
讲述帝国主义的几章指出,由于现代资本主义基本经济法则作用的结果,帝国主义的一切主要矛盾——劳动和资本之间的矛盾、争夺世界统治权的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矛盾,都剧烈地尖锐起来。
作者们在这里说明了列宁所发现的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法则、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在一个国家内胜利的可能性的理论。
随着帝国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总危机的前提就逐渐积累起来。这种危机占据着整个历史时代,这时代的内容是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胜利。资本主义总危机开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由于苏联的脱离资本主义体系而特别加深起来。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由于欧洲和亚洲人民民主国家从资本主义体系脱离出来的结果,开始了总危机的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上,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瓦解了,建立了两个平行的市场,因此,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资源施展力量的范围缩小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开始瓦解了。资本主义各国发展的不平衡性极端加强了,经济的军事化在经济生活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政治方面,资本主义的腐朽,表现为反动的加强,表现为国家制度的法西斯化。
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巩固,帝国主义阵营的削弱、宗主国和殖民地中以无产阶级为首的劳动人民的解放斗争的增长——这一切都说明现在的时代是资本主义灭亡的时代,共产主义胜利的时代。
研究资本主义特别是它的最后阶段——帝国主义——的经济法则,可以使我们正确地认识历史发展的趋向、现阶段阶级力量的布置和它们之间的斗争,帮助我们揭露企图掩藏现代资本主义脓疮的资产阶级辩护士们,向被奴役的人民指出从帝国主义的枷锁下解放出来的道路。

教科书第三篇中研讨了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经济关系。
教科书有几章论述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其中阐明按照社会主义原则改造经济的基本途径。
依靠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原理,列宁创立了关于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完整的学说,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知识来武装了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
本书的读者可以看到共产党如何依靠客观的经济法则,巩固了工人阶级和农民的联盟,组织了社会主义建设。苏联共产党执行列宁的预定计划,成功地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的集体化,消灭了资本主义成份。我们的祖国变成了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有高度发展的工业和集体的农业。
教科书中说明了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体系及其经济法则,说明了作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基础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所有制的两种形式(国家的即全民的,和合作社集体农庄的)。社会主义经济法则,是随社会主义成份的出现而产生的,这些法则随着社会主义成份的发展得到日益广阔的作用范围,并且由于社会主义的胜利而变成了占绝对统治地位的法则。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法则”一章,揭示出由约·维·斯大林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中所提供的基本原理所表述的这个法则的实质。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法则的要求,党和政府实行着一贯提高苏联人民福利、加速发展社会所有生产部门并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生产的政策。
读者可以在专门的一章中找到关于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法则的实质、关于它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的调节作用问题的答复,可以了解这个法则如何被国家机关利用来有计划地领导国民经济。
党和政府按照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法则的要求,经常改进社会主义计划工作的方法。一方面,对基本的和决定性的指标的计划工作一贯实行集中化,同时又发挥地方组织、工业企业和集体农庄在有计划地领导生产上的主动性,保证在作计划时对于每一个经济区、农业区、每一个企业、集体农庄采取分别对待的态度。
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法则和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法则为指南,目前在重工业进一步增长的基础上,实行使农业生产和人民日用品生产急剧增长的纲领。采取消灭个别部门落后状态的措施,消除订计划工作中的错误和缺点。
读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劳动”一章,读者可以对于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的特点获得一个概念。大家知道,社会主义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了劳动的性质。劳动纪律成为自觉的。但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还没有变成人类生活的第一需要。这只有在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才能达到。社会主义社会面临一个任务,就是要对劳动量和消费量实行最严格的监督,坚决克服任何小资产阶级平均主义的表现。这个任务的实现,依靠利用按劳取酬的经济法则,使劳动者更加从个人物质利益上关心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社会生产的增长。目前党和政府彻底利用着物质利益的原则,以求提高农业。
教科书的作者们对作为共产主义胜利的决定条件的劳动生产率问题给以很大的注意。他们指出劳动生产率的不断增长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客观经济法则。
教科书中谈到了物质生产中的工作者的劳动和在非生产领域内工作者的劳动之间的区别,阐明了在创造全部物质资料的物质生产和非生产领域之间劳动资源的正确分配对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性。目前正当解决急速提高人民消费水平的任务时,特别重要的是提高物质生产领域内劳动的比重,竭力简化管理机关的机构,裁减冗员,降低流通费用等等。
书中研讨了一些经济范畴,例如商业,它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产品分配的基本形式;货币、财政和信用、经济核算、赢利、成本和价格,这些都是同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价值法则的作用有关的。
按照政治经济学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中商品生产、价值法则、货币、经济核算的作用的原理,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竭力巩固这些经济形式来不断提高劳动人民福利,最节约地进行经营管理,并加速生产的增长。党和政府认为经济工作人员掌握价值法则的作用有着重大的意义。
教科书有单独的一章来说明社会主义的农业体系。其中对集体农庄的公共经济、劳动日作了分析,阐明了集体农庄中的级差地租的本质和形式。为了急剧提高我国居民的粮食供应并提高集体农庄农民的福利水平,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目前正在加紧发展农业生产的一切部门。最重要的任务是更充分地和合理地利用土地,开垦大块肥沃的熟荒地和生荒地,提高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和牲畜的产品率,加强农业机器站在提高集体农庄生产中的作用和竭力发展国营农场的生产,进一步从组织上经济上巩固集体农庄。
教科书使读者了解社会主义再生产和国民收入的理论的基本问题,指出积累及其正确分配对国家经济力量的增长和人民福利的提高的意义。
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阐述由“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逐渐过渡”一章来结束,这一章中阐明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社会两个阶段的学说,研讨了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规律性,以及苏联共产主义建设中最重要的问题。教科书中指出伟大的列宁在发展和丰富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的学说时,得出了关于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道路的基本原理。
在教科书结束的几章中,阐明了各人民民主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基本问题、它们发展的规律性及特点。其中有一章阐述欧洲人民民主国家的经济制度,讲述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有专门的一章来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济制度、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
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脱离出来并同苏联一起组成社会主义阵营的各个国家,在经济上结合起来并建立了彼此紧密的合作。完全新的、社会主义类型的国际关系建立起来了,它所根据的原则是完全平等和互利、尊重大小民族的国家主权、兄弟互助、全部经济联系的计划性和组织性。
社会主义阵营各国间的关系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法则之上,是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的具体表现。
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出版将促进对重要经济问题更加积极的和创造性的讨论。作者们在前言中写道,他们打算继续进一步改进教科书的工作。无疑地,读者的愿望和建议,高等学校研究这本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经验,经济学教研室及其他教研室所积累的资料,都可以帮助本书的作者们进行这件工作。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思想对为反对资本主义、争取共产主义胜利而斗争的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共产党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认识了经济法则,就能够正确地认识社会过程,科学地预见经济发展的进程和利用经济法则来为共产主义而斗争。
政治经济学向资本主义各国工人阶级指出资本主义灭亡的必然性、争取自由的道路。它教导各人民民主国家的共产党和劳动人民如何去彻底消灭人剥削人的现象并建成社会主义社会。苏联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客观经济法则的知识为指南,拟定并实行有科学根据的并在实际中经过考验的政策,组织劳动人民建设共产主义。
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将提高共产党员和非党人士掌握经济知识的兴趣,将促进干部的经济知识水平的提高。
党的、苏维埃的、经济部门的干部、工业和农业工作者、我们人民的知识分子都在为胜利解决共产主义建设的任务而不屈不挠地掌握着经济科学。
(子凡译自十月八日苏联“真理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