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爱心无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2-18
第9版(社会周刊)
专栏:神州一隅

  一个月收入一千多元的家庭,为抢救一个素不相识的农村老人,妻子拿出婚后六年的积蓄一万余元。妻子的行动,受到丈夫及家人的支持。他们用行动说明一个质朴的道理——
  爱心无价
  一九九六年五月二十八日傍晚,株洲市北区湘天桥市场。
  “嘭”地一声,在一幢正在修建的建筑物上,一个人突然从三米高的梯子上摔了下来。四周正在干活的民工急忙丢下手中的活计,围了过去。
  摔下的民工叫何伏佑,家住株洲县龙凤乡金福村,是一位无儿无女的孤身老人,早些天刚到城里打短工。
  此刻的何伏佑躺在地上,血流如注,不省人事。手忙脚乱的民工将何伏佑抬上一块门板,送到附近的株洲冶炼厂职工医院。医生初步诊断为六根肋骨断裂,颅内出血。要救活何伏佑,需要一笔昂贵的手术费,可此刻何伏佑无一亲属在场……
  翌日一早,株洲冶炼厂铜分厂青年女工刘良君到医院看望住院的母亲。在医生办公室,刘良君听见医生正打电话给院长介绍何伏佑的病情。她默默退出医生办公室,找到何伏佑的病房,见何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一动也不动,鼻子上插着一根输氧管,嘴微微张合着,似乎在向人求救:救救我,救救我!
  刘良君心事重重地回到母亲身旁。母亲见她神色不对,忙问她怎么了,刘良君讲了刚才的事,又说:“妈,我想救他。”没想到,母亲点了点头,说:“要是钱不够,我的存折上还有几千块钱。”何伏佑老人的不幸遭遇,也感动了这位病中的母亲。“谢谢妈妈!”刘良君说完,跑出病房来到医生办公室。刘良君急切地问道:“医生,抢救那位老人大概要多少钱?”医生默算了一下:“大概一万元吧。”
  “一万?”刘良君惊了一下,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家中的存款刚好有一万元钱,这可是我们夫妻两人结婚六年来省吃俭用存下的。刘良君想了想,试探性地问道:“医生,如果我出一万元钱,你们愿意救他吗?”医生一愣,反问道:“你和病人是什么关系?”“我不认识他,只是恳请你们赶快救人。”
  病人被送入手术室。刘良君焦灼地在走廊里来回踱步。老人能挺住吗?她心里没底。
  天色渐黑。手术室的门开了,刘良君急忙奔过去:“怎么样?”医生告诉她,开颅手术十分成功,老人脱离危险了。刘良君这才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看着何伏佑老人已安然地睡着了,刘良君抬腕看了下表,“哦,都晚上十点了。”她这才想起该回家了,可怎么跟丈夫说呢?捐钱救人,是自己的决定,丈夫会不会不理解?想着想着,刘良君的泪珠滚落下来。
  这时,刘良君的丈夫商力,风风火火地赶到了医院,见她独自坐在长椅上,急忙问:“老人怎么样了?”“手术很成功,”刘良君轻轻说道:“钱没了,你怎么不怪我?”商力笑了笑,“没事的,再存。”一句话使刘良君的心踏实了。此后整整一个多月的时间,刘良君每天下班后都要赶到离家二十多里远的医院照顾何伏佑。
  七月的一天,何伏佑病愈出院。株洲冶炼厂派出了汽车,刘良君夫妇专程送他回家。何伏佑心情很激动。三十多天来经历了生与死的搏斗,不幸之后的大幸,他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两行清泪从眼角滚落下来……
  前不久,我们来到刘良君的家。令我们吃惊的是,这同样是一个清贫的家,值点钱的东西是一台生满锈迹的冰箱,一台黑白电视机。刘良君告诉我们,她和商力每月的收入加起来有一千一百元左右,省一点,三口之家也是绰绰有余的。
  忍不住,我们又问起了这个傻傻的问题:“花万元救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值不值?”
  刘良君笑了笑,靠在了商力的肩上:“还是我丈夫说得好,钱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没了可以再存,而生命只有一次,命没了就永远没了。”
  刘良君夫妇的义举经新闻单位报道后,善良的人们对他俩给予了高度赞扬,各级组织给予了很高的荣誉。面对多种荣誉,刘良君显得很坦然:“当初救何伏佑老人,并没想到要获这样那样的荣誉,现在也没想。当时只是出于同情心。如果不出钱,老人就会死。我想,只要是有良知的人,都会做到这一点。在这点上,我很感谢我丈夫,他很理解我,也很支持我。”
  “捐钱救了老人后,我有半个月不敢回婆婆家,怕婆婆不理解。我跟在丈夫后面回婆家时,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婆婆开门没看见我,就问:“良君呢?”我说:“妈,我在这里。”婆婆一把拉过了我,嗔怪道:“你这傻丫头,做了这么件大好事也不告诉我,害得我后来才知道。”婆婆的一席话说得我心也宽了……”
  湖南株洲铁路水电段 唐文武 杨林阶 王利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