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9阅读
  • 0回复

毁誉参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2-27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大地漫笔

  毁誉参半
  叶于
  如何评价研讨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褒者认为,当前文坛十分热闹,作品层出不穷,良莠不齐。对有特色的文艺作品,召开专题研讨座谈,引导读者或观众正确地阅读欣赏,从大量庞杂的作品中精选和推荐佳作,推出新人,是件有意义的事。研讨会顾名思义,论是说非,评论优劣,集体会诊,举众人之力,大家智慧,不失为推出精品、淘选佳作的好举措。有人认为,一部作品在完成之后,推向社会之前,先听听专家学者的意见,听取反馈,特别是有待提高和修改打磨的作品,说长道短对作者和作品都会有好的效果。问题是,现在的有些研讨会徒具形式,多而且滥,为人所诟病。
  贬者认为,研讨会多开成了人情会,评功摆好会。一部文学作品或者一台影视戏剧节目,请来一些熟人朋友,当然大多是圈内人士,再加上报刊电视方面的记者编辑,规格讲究一些,主办者办法多一些的,还请上个把官员领导,研讨会变成了“庆功会”,背离了研讨批评、切磋推敲的初衷。在热热闹闹、温情脉脉的表扬中,主办者感兴趣的是同与会的报刊媒体商谈如何报道会议,如何把研讨的作品能够尽快地推向社会。这不能不是研讨会的悲哀。
  如果把现在五花八门的研讨会一锅烩,不尽公平。从某种意义说,研讨会应当看做是一种新生的文艺批评形式。随着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阅读作品欣赏节目的趣味日益精细,而大量的文艺作品铺天盖地鱼龙混杂而来,进行选择和淘选,是件困难的事。而一些名副其实的研讨会,除了对研讨对象进行客观到位、心平气和的评价之外,推荐作品,在文艺同读者(观众)之间架设桥梁,沟通联系,大有裨益。我们往往看到的是,一些并不成熟或者并不具备研讨“资格”的作品,成为有些人热心研讨的对象,给有些借研讨会沽名钓誉谋利之士可乘之机。据有人统计,研讨会在文学创作界最为热衷。出版社和有关单位,划拉点经费,请几位名人,就找个饭店餐厅召开,弄得有人讽刺说,这种做法养活了一些“会议专业户”。每每与会发言中,这些华威先生式的人物,并非认真阅读和观看了研讨的作品,经常是言不及义,夸夸其谈;言者滔滔,听者藐藐。这种徒具形式的研讨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淡漠和批评,是情理之中的。
  不论研讨会的名声如何,我想,在这信息时代,文艺创作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它还将继续存在,只是作为研讨会的主办者们,循名责实,打假防伪,兴利除弊,为其正名,还其清白,让研讨会开成学术讨论会,批评切磋会,如此,无论是对具体研讨对象,还是往大里说对文艺的兴盛繁荣,都是有益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