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8阅读
  • 0回复

让村校在两个文明建设中放光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4-20
第4版(要闻)
专栏:人民论坛

  让村校在两个文明建设中放光辉
  金海
  据《重庆日报》报道,重庆市梁平县以村校为基地,把村校办成了融基础教育、科技教育、政治教育和信息传播于一体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心。乡(镇)、村两级党组织都把村校的建设和管理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纳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农民已把村校作为学文明、增知识的重要场所,自觉参加村校组织的生动活泼、行之有效的文明创建活动。梁平县五百三十八所村校,犹如一盏盏明灯,把文明之光射进千家万户。
  乡村学校,是农村的文明象征,是每个村庄的“高等学府”。它们既是把大批农家子弟培养成“四有”新人的重要场所,也是广大村民学文化、学科技、学法律、学政策的很好园地。梁平县就是看到了村校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这一独特优势,下大力气把全县的村校建成了推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和中心。农民在村校切实尝到了文化知识的甜头,掌握了致富技术和本领,从而加快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村校有着很强的文明辐射功能,学生和村民都能在村校里受到文明的培养和熏陶,带来崭新的村风民风。学生是连接村校和家庭的桥梁,学生在村校养成的文明行为,必将带回到家庭,帮助家长树立文明新风,监督家长克服不良行为。村民在村校通过文明教育的潜移默化,也必将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文明素养,自觉戒掉恶习、破除陋习,成为道德高尚的社会主义新农民。受到文明教育的众多学生和农民走出村校,走向社会,就能给广大农村营造出一片祥和、安乐、文明的氛围。
  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常常听到一些人抱怨没有基地的依托,缺乏硬件投入。其实,许多农村并非穷得连一所学校都没有,而是没有开发和利用村校这种很好的文明传播基地和场所。我们不难看到,在许多地方的精神文明建设中,也存在与经济建设相类似的现象:一方面苦于经费不足,一方面一些人还热衷于低层次重复建设“楼堂馆所”,已有的很有价值和教育意义的基地和场所受到冷落,甚至因年久失修,破旧不堪。这不仅是精神文明投资的浪费,也是文明传播资源的浪费。梁平县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并不乱增加农民负担,乱建些华而不实、往脸上贴金的“面子工程”,而是把有限的钱用在刀刃上,实实在在地投入村校中,改善了办学条件,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通过村校这个载体收到了可喜的成效。
  我国是个农民占很大比重的农业大国,应该说,没有广大农民的精神文明的提高,就不可能有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提高。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在广大农村,难点也在广大农村。梁平县因地制宜,抓住村校也就抓住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和“关节”,他们的经验很值得推广和借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