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阅读
  • 0回复

动人的故事激励千万人——甘肃“河西千里双拥模范走廊”创建纪实(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1-12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动人的故事激励千万人
  ——甘肃“河西千里双拥模范走廊”创建纪实(上)
  新华社记者 贾永 蔡晖 本报记者 马利
  隆冬时节,记者驱车数千里,来到驰名中外的河西走廊。这个贯通亚欧两大洲的丝绸古道,因20个民族500万军民携手共建“河西千里双拥模范走廊”而显得更加璀璨夺目。
  走入河西,映入记者眼帘的是312国道沿线的600多处以双拥为主题的雕塑、标牌和挡墙。据介绍,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等地市曾采取多种形式,大张旗鼓地进行国防教育和双拥宣传,对各级干部和在校学生进行系统的国防理论、国防知识教育;对广大城乡群众进行“无军不安、无军不稳”的爱国拥军教育;对部队官兵进行“服从服务大局、共建第二故乡”的拥政爱民教育;组织党政干部过“军事活动日”;利用“八一”、元旦、春节等时机,组织“双拥宣传教育周(月)”等活动。仅酒泉等地举办的国防知识竞赛,参赛人数就达26万多人次。近年来,河西军地双方发挥各自的优势,先后投资800多万元,建起了以烈士纪念碑、馆、园为课堂,以社会窗口单位为载体,以军营、学校为依托的国防教育和双拥教育基地,像嘉峪关的长城博物馆,高台、金昌、安西、张掖的西路军烈士陵园和纪念馆,以及部队的邱少云纪念馆、庞国兴纪念馆、航空知识展览馆等20多个基地,每年都能使80多万人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双拥教育。
  纯朴憨厚的河西人民,绝不是把双拥工作用来装潢门面,做做样子,他们注重的是,把“视军队为长城、视军人为亲人”的高尚情怀化为实际行动。嘉峪关市的主要领导在创建头一年就七进军营,督促有关部门22次现场办公,帮助驻军解决实际困难。今年元旦期间,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族人民群众广泛开展了走访驻军送温暖活动。武威地、市的党政领导先后率领有关部门,给30多个基层连队各赠送了一台洗衣机。当发现驻军某部与地方一家单位产生纠纷时,地区和市里的领导专题听取汇报,本着“矛盾不上交、不偏袒一方、不伤害部队”的方针,及时进行调解,使这起纠纷得到妥善解决。酒泉地委领导亲自带领慰问团,冒严寒,穿戈壁,往返700多公里,看望常年守卫在边防一线的官兵,送去了音响设备、图书、水果和新鲜蔬菜。
  群众自发的拥军故事更像满天的星斗,数也数不清。河西走廊中部的临泽县,有个“老妈妈拥军服务队”,由11名退休女工自愿组成,其中年龄最大的74岁,最小的也已60岁。今年是服务队组建的第十个年头。元旦这天,老妈妈们准时赶到驻军某部九连,为官兵们送来红枣、粽子和自制的鞋垫,帮战士们理发、做饭、洗被褥、补衣服,并扛着扫把来到训练场,和官兵们一起将积雪打扫得干干净净。最令人难以忘怀的有这样一件事:张掖市南关小学与驻军某通信连结成共建对子已有近6年的历史,学校在连队长期聘请了一些校外辅导员,这些辅导员经常利用节假日和休息时间,与学生谈心、交朋友,组织学生开展文体活动,有的还到生活困难的学生家中,帮助学生料理家务、补习功课,在小学生心目中树立了良好形象。全校的少先队员为了感谢解放军叔叔,每人把爸爸妈妈给的零花钱,捐到一起,买了一台洗衣机,送给了通信连的官兵们。
  水比油贵、菜比肉贵是昔日戈壁滩的写照。为了解决驻军官兵“吃菜难”的问题,各地纷纷成立了以农林、水利、金融部门为主的生产建设服务体系,帮助驻军发展农副业生产,解决官兵“菜篮子”问题。近年来,地方政府先后为部队无偿划拨菜地600多亩,并开展了“万里万车一亩田”的拥军造田活动,帮助部队在戈壁滩上移沙造田数百亩,派出农技人员帮部队建起了300多个保温蔬菜大棚、保温鸡舍和保温猪舍,保证每个建制团以上单位都有5—8个塑料大棚,每个独立值勤的营连都有1—2个塑料大棚,使部队基本实现了肉菜自给,一年四季都能吃上新鲜蔬菜。
  戈壁滩缺少文化生活,各地专门成立了宣传、文化、体育等部门为主的文化服务体系,丰富和改善官兵文化生活。去年6月,嘉峪市有线电视台为驻军无偿安装了有线电视接收系统,使营区的电视节目由原来的4套增加到了13套。市属10多家单位为驻军某部新建的图书馆捐赠图书5300多册,捐赠各类文体娱乐用品1300多件,市工商行和农行为基层连队装修俱乐部,添置文化用品,丰富和改善了广大官兵的文化生活。
  为了消除军人的后顾之忧,河西五地市严格按照创建双拥模范走廊的标准,通过优待金实行社会统筹等办法,使军烈属、革命伤残军人、回乡老复员军人和西路军红军老战士的定补面不断扩大,使他们的收入达到当地人均年收入水平。这里面包含着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殷殷深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