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略阳之“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4-23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打好扶贫攻坚战

  略阳之“略”
  本报记者 孔晓宁
  陕西省略阳县,位于陕、甘、川交界处,素有秦蜀陇咽喉之称,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后来渐渐有些销声匿迹了。直到1995年底,全县15.25万农业人口中,尚有7.34万人没能解决温饱。
  不久前,记者发现这儿到处摆下了产业开发的战场。“我们县已制定出扶贫攻坚计划,要在1999年实现彻底脱贫,2000年至2005年,稳步进入小康。”县委书记徐登奎底气很足。
  扶“智”与扶“志”
  1994年,略阳被列入国家“八七”扶贫攻坚县。
  这个坚怎样攻?要知道全县文盲多达1/3。有的乡镇,文盲与半文盲竟超过总人口的45%!首先要扶智与扶志。略阳的各级领导部门,为此耗费了大量气力。
  各级党政部门及事业单位积极行动起来,纷纷与贫困乡(镇)村挂钩,帮助扶贫。他们到贫困地区最重视做的一件事,就是帮助修缮校舍,组织技术培训。县内几乎所有党政干部,每人都负责包扶一至几户贫困户。他们不仅带来了见效快的开发项目,有的还拿出自己本来微薄的一部分工资,供贫困户发展生产,并注重引导贫困户转变“要我脱贫”的依赖思想,从内心深处迸发“我要脱贫”的强烈愿望。
  就连远住汉中市的市委副书记郭加水,也与略阳郭镇干河坝村的两个郭姓贫困户结了亲。1997年春节前夕,郭加水冒着风雪,给两家“亲戚”送来了年货,并向全村90个贫困户赠送了科技书籍。他晚上就住在农户家里,连夜召开村干部及党员会议,商讨脱贫计策。在他的指导下,一年下来人均有粮和纯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了58%和46%,解决了温饱问题。
  插上产业化的翅膀
  略阳山多林密,地上地下资源丰富。如何把这一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形成产业化的格局,是县委、县政府经常讨论的主题。
  他们利用当地位于秦巴山区的独特气候条件,倾全县之力,在千山万壑之间遍植杜仲、银杏、桑树,经济林面积年增千万亩。他们还组织人力物力,开采铁、金、磷等矿藏,让沉睡亿万年的地下宝藏为人们造福。
  伴随着经济发展,原料与初级产品易受市场冲击的问题也日益突出,走深加工的路子,加长产业化的链条,成为解决这一矛盾并尽快致富的捷径。杜仲是原生于略阳的名贵中药材,过去的利用方法无非砍树剥皮出售。现在不仅推广了分段轮换剥皮的新技术,而且大搞综合利用。仅拿以前弃为废物的树叶来说,目前就可以回收提取浓缩液,制成功能饮料。预计至2000年,全县杜仲地存株数将超过1亿株,产业收入达1亿元以上。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近几年,略阳各项主导产业快速发展,却没有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略阳开始发展食用菌产业时,采用段木栽培技术,每年须砍掉大片优质栎林。1995年,他们从福建引进菌草栽培新技术,以石膏、稃皮、木屑和农作物秸秆等制成菌筒培育香菇。今年仅此一举即可节省木材5000立方米,经济效益可观。
  这类事例很有不少。从中,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了略阳的希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