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1阅读
  • 0回复

香雪引——王成喜画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4-30
第11版(文化)
专栏:

  香雪引
  ——王成喜画梅
  叶文玲
  雪与香山有缘,雪与梅有缘。
  披着一肩香山雪下来,我果然看到了那喷红欲燃的花,那一树炽热得几乎使人的整个心魂都要燃烧起来的梅!
  我的身心整个儿被眼前的雪里红梅俘获了。
  这铮铮如铁的躯干,这至纯的热烈和蓬勃的燃烧,使我在刹那间泪花盈眶。
  我不羞惭我的泪水:一旦被大自然俘获,被艺术征服,我总是这样失态。
  我不羞惭我的失态:因为这是在他的画室里,在我钦慕已久、拥有许多美誉的“香雪斋”主———王成喜的画室里。
  拥有一面特宽画墙并可用吊链起动画布的大画室,是许多画家的梦想。在这间堪称现代水准的画室里,王成喜正在创作一幅5.6米长的巨画。几天后,这幅巨作,将要又一次作为报春的信使,在另一处最能与它匹配的所在悬挂。
  并非第一次得见成喜的巨作,天安门城楼那幅4米长1.8米宽的梅花、人民大会堂那轴也是5米多的《红梅图》、中南海勤政殿的巨幅《报春图》、北京市政府会议大厅的巨幅《竞艳图》,都曾让我倾倒不已。然而,这一次,我却是在他的画室里首先得见,面对面感受着它在诞生过程中的灿烂辉煌,我无法抑制心愿得遂的狂喜。
  说话略带河南口音、一脸憨厚之相的王成喜绝无大画家的架子,言简语拙,却又温厚可亲。我确信他是属于那种哪怕手中只有一只包子也会掰给朋友一大半的人。我这样说,是因为后来听说了他的许多“逸事”:这位生长于河南洧川的农家少年,怎样从家乡年画对联中受到最初的艺术熏陶;困难年月中,穷得连贴身内裤都从没见过的王成喜,怎样揣着一兜寡母做的发了霉的菜团子、抱着一纸箱拾来当颜料碟的破碗考取了中央工艺美院……贫寒出身终成大器的王成喜令我想起中国的诸多古训,而“梅花香自苦寒来”该是最占先最贴切的一条。
  “梅开四喜”是中国人最悠久也最通俗的祝福,王成喜从小起的这个“俗名”注定了要与梅花结缘。我总觉得苦学多年的王成喜最终融梅花为自己的“画魂”,不是生活的偶然而是精神的必然。志如磐石的王成喜在苦苦修炼中得悟:画形容易画魂难,而欲得梅之魂,为画者首先要具大雅品格———心与梅花一样清。
  早就买下《王成喜画梅集》的蒋纬国,诚邀王成喜访台,又亲题“香雪斋”名,以梅叙旧,还将梅花与祖国统一大业连在了一起。在台北,王成喜夫妇见到了同样喜欢梅花的张学良,绵绵乡情使这位爱国名将又一次喜极而涕。在东京,著名电影演员高仓健在得到成喜的画后,不仅立刻将成喜引为“梅知己”,还用诗一样美的文体写了一封诚挚的感谢信。
  日本国会议事厅,在日本人眼中是个了不得的所在,过去从来不挂外国人的画。可王成喜的梅花不仅使中曾根前首相折腰,同样喜爱“王画”的几位政府要人,竟然发动众议院为此表决。表决的结果不仅决定悬挂王成喜的巨幅《香远》,而且是永远悬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