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7阅读
  • 0回复

市场建设与流通革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5-23
第5版(学术动态)
专栏:学术交流

  市场建设与流通革命
  宋则 张群群
  前不久,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主办的“中国商贸领域的改革与发展”研讨会在京举行。与会的专家学者及部分企业界人士就市场建设与流通革命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商业企业改革和所有制结构调整必然要求在流通领域实现一场革命。而流通革命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流通的现代化,即在流通观念、技术装备、经营组织形式和营销方式等方面实现现代化。发达国家在二战前后即已进入流通革命阶段。出现流通革命要有一系列条件:供给能力的大幅度提高、交通技术条件的改善、消费模式由单纯数量型向追求质量型的转变等等。与会者指出,目前我国引进的营销方式,大部分是国外在流通革命过程中出现的。今后面临的研究课题是,目前中国是否与日本在六七十年代的发展阶段相当?我们是否应当推动中国的流通革命。如果说目前在中国已经拉开了流通革命的序幕,那么就须研究其具体特点是什么,在不同地区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极不平衡的情况下,应该如何推动这场革命,以及如何制定相应的流通产业政策。
  有代表提出,目前中国在流通业和市场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两类流通组织方式:一是一大批农贸批发市场,二是代理、连锁、超市等经营方式或经营组织形式。这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矛盾,有时在一个城市中有此消彼长的问题。例如,批发市场搞得多了,则其他方式就会受到影响。如何看待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批发市场是否适合国情,它们是将长期存在的组织形式,还是一种过渡性的流通方式?是否应当针对不同地区区别对待?比如,许多农贸批发市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比较适合农村和中小城市(镇)的购买力水平,因此不可人为地阻碍其发展;另一方面,大城市则应以发展现代营销方式为主。在国外经济发展过程中这两类组织形式,是否存在某种替代关系或替代过程?国外批发市场是如何改造和发展的?搞清这些问题,我们在流通现代化过程中就可以少走弯路。否则,搞了许多初级的有形市场,在后续发展过程中又不能创造适当条件,今后就可能无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所以,对此应当很好地研究,以便进行分类指导。
  有代表进一步分析指出,改革以来流通领域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变化可概括为:一是基本实现了价格机制的市场化;二是卖方市场初步转变为买方市场;三是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逐渐接轨,外贸依存度大幅度提高。在此形势下,一个比较关键的问题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应当如何调整?哪些领域政府应该退出,哪些领域政府应加强其职能和服务,这个问题研究得还不够。如政府应给农民和生产厂家提供信息服务,但目前的有关信息覆盖面还不够,信息质量有待提高。此外,在市场发展过程中,政府应多在调控、规范和服务上下功夫。目前在培育和管理市场过程中存在的各主管部门之间相互争权、“你管”“我管”的扯皮问题,以及片面强调搞审批,争审批,人为划定“定点市场”,都是不妥当的。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在这次机构改革过程中加以解决。
  代表们还对我国流通领域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在谈到我国市场的组织发育程度严重滞后问题时,有的代表指出,发达国家的流通状况不像我国这样产销严重脱节,通常都有专门的组织来协调和收购,产销关系是相当稳定的。我国的情况则是,几亿农户严重缺乏合作组织和市场信息,生产出产品却不知卖给谁,难以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许多农民沿公路设摊销售,即使到了批发市场,与消费者的联系也没有相应的流通组织,交易方式还很原始。国外流通领域有大型的集团,我们也应当有相应的流通组织。否则,在流通领域取消对外商的诸多限制以后,我们将陷于很大的被动。
  在谈到流通革命进程中的分销问题时,有代表提出,研究分销问题需把握两点:一是要研究零售业或分销业发展的规律性。目前这类行业的发展变化很快,新的体制尚未完全建成。我们对于农产品和工业品等各类商品分销形态演进的过程并不是十分清楚,对西方发展历程的规律研究得也不够充分。我国目前正处于综合性的零售革命阶段。西方国家在150年间经历六次革命形成的二十几种业态,三五年间在我国就都同时综合地呈现出来了。但各类业态的发展条件是不同的,它们与生产力水平、经济发达程度、收入和消费水平等因素都密切相关,但这一点并未得到充分注意。二是必须研究中国特殊的国情。事实证明,包括一些外商投资的零售企业,完全照搬国外模式也是行不通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