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生命的光芒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5-23
第6版(文学作品)
专栏:

  生命的光芒
  矫健
  生活中,绝大多数日子都不会无缘无故享有被记载的特权,就像流水那样被人们的记忆抹得干干净净。而1998年4月12日这一天,它被人们记住了,它被乌鲁木齐乃至更远的一些地方记住了。这一天,不同民族的人们心灵深处都在镌刻着同一个青年人的名字。
  这个青年人叫杜养富。
  养富生在甘肃老区,家乡离六盘山很近,在黄土高原上,一直很穷。养富家盖了几间土房,拉下六千多块钱的饥荒,压得全家人多年缓不过气来。养富是孝子,这么重的担子让父亲独自承担他于心不忍。十五岁那年他中断学业,与憨厚勤劳的父亲共同撑起这个家,十七岁便开始走出山村在外打工。
  打工的艰辛谁人能知?
  有一年,杜养富和家乡的一群伙伴为一家公司挖管沟,苦苦甩膀子干了大半年,竟没得到一分钱。年底回家他不得不借本家亲戚的钱买了一张返程车票。
  打工岁月没有磨灭杜养富的美好憧憬。
  为了早点卸去家里的债务,改变生活处境,1998年4月初,他携带妻子又要背井离乡远出打工。
  这次不同往常,养富是有家室的人了,妻子又怀有身孕,儿行千里母担忧。母亲说要不今年就不要外出了。父亲也不放心,也不忍心。他说和儿子换换,他出去,把养富和媳妇留在家里。养富一阵脸红,“那怎么行?那不叫乡亲们戳我的脊梁骨?”
  为父的知道,养富从小要强,拗不过他也就不再坚持。
  从镇原西去新疆可以从西安走,也可以从宝鸡走,但路费都贵出许多。养富选择一条最省的路线,从平凉走。成都到乌鲁木齐的三百一十三次列车经过平凉,从平凉上车一张硬座车票一百一十六元。路上啃点自带的干粮,除了买点水喝再花不了多少钱。可是那天平凉站人多,买不上票。他们临时商定改乘夜班车到兰州,到了兰州再想主意。
  没想到兰州人也多,车票更不好买。无奈他们买了几张高价硬座票,这样每人多掏了四十多块钱。到了乌鲁木齐,养富口袋里仅剩一百四十块钱。好在他和妻子都苦惯了,都很俭省,住处是地下室,房费可以缓交,这点钱攥紧点儿也可以维持一些日子。
  养富和妻子在等待机会。和他们结伴而来的同乡张雄、张平一拨人也在等待机会。他们是卖方市场,来边城打工的人挺多,他们的命运往往不在自己手里。来了几天还没有消息,心情不免添出几分焦灼,偶尔用烧酒浇一浇。这天是星期六,张雄掂了两瓶新安大曲找养富对喝。他们喝不起别的,这酒便宜,味道也还顺口。俩人都有酒量,一人一瓶,平分秋色,还不太尽兴。养富对年长几岁的张雄说:“等今年挣了钱我请你喝,不喝败你我爬着走。”
  第二天是星期天,天格外好,打工仔住地附近的空地上追逐着许多孩子,风筝在空中飞翔,孩子们欢声笑语,令人沉醉。养富看得出神,对身边的张平说:“咱们也做一只风筝吧。”
  材料不凑手,风筝没做成。张平几个逛街去了,养富留在屋里写信,一封给父亲,一封给老丈人,给两家老人报个平安,让他们放心。他想一会儿就到陶瓷厂附近的邮局把信发走。
  可一出门养富改变了主意。
  天近中午,空地上原有的一群孩子走了,又来了两个男孩,也在放风筝。他想再看一会儿。后来人们知道了这两个孩子的姓名,一个叫阿克力,一个叫董虎。阿克力上初一,董虎读小学六年级,俩人同住广播厅大院。阿克力读过的英语课文有篇《放风筝》,班里曾专门在校园里搞过放飞活动。校园太小,施展不开。今天这个柯尔克孜族孩子专门约上好朋友董虎到这片空地上来,这儿没有电杆,地方也大,没遮没拦,他们第一次来到这片空地,想看看自己的风筝究竟能飞多高。
  孩子奔跑在一个诗意的空间。随着风向的改变,他们不断调整着自己的方位。玩得忘情,玩得尽兴,周围的一切似乎都不存在,对将要发生什么也全然不知。阿克力一边兴致勃勃地抖动放线,一边尽力往后退着,他要让风筝飞得更高些。不知不觉他退到一个池塘边沿,脚步却并未停止,于是灾祸瞬间发生了。
  这不是一般的水塘。知情人说每年都要死人,年初一头牛落水也没幸免于难,最终葬身塘底。这水塘深达六七米,边沿粘滑陡峭,不论人或牲畜凡落入者生还可能极小。
  阿克力在水里挣扎着,比他还小的董虎惊恐不已,一激灵醒了,随之大声呼救。
  转眼间一些人聚在塘边,却无人敢下。
  两位穿制服的“公家人”听到呼救竟悄然溜之。
  附近住户回族老人马泰闻声也大声呼救,呼救者还有正巧路过此地的一位姑娘。
  养富听到了。正午太阳当头,也许他有些乏意,正坐在百米之外的一块水泥板上打盹。听到喊声他一个蹦子跳起,迅即朝水塘边奔跑。
  我们已无法知道此刻养富在想些什么。也许他什么都没想,只想救人。他一向就是这么个人。别人有难他从不袖手旁观。他十四岁加入共青团,一心想做个好青年,做个好人。去年春节前,他上山砍柴,途中遇一位小女孩落入山沟,他不顾个人安危救出孩子,而自己身上弄得伤痕累累。在庙会上,一地痞仗势欺侮女性,他挺身而出奋勇救助。做这一切他觉得理所应当,人和人如不相互帮助那还有什么意思?
  孩子仍在水中挣扎。跑得呼呼直喘的杜养富顾不得脱衣服鞋子,手表也顾不得摘,就奋不顾身跳入冰冷的水中。他很快摸到阿克力,将阿克力托出水面。他拼命举起双手,使出最后一点力气,将阿克力推向塘边,自己却沉了下去。个体户郭文疆这时赶到,也毫不犹豫地跳下水塘,把已经浮在水面上的阿克力救上岸。经及时抢救,阿克力脱险。
  杜养富走了。那片蓝色池塘带走了他二十五岁的青春年华。
  杜养富是一部生动的教科书。乌鲁木齐市委和市府已追认他为“民族团结模范”。一个普通平凡的生命从最底层艰难的积淀里迸发出的巨响,将久久震撼着世人的心。他生命的光芒照耀着我们,或许我们会克服某些偏执与自私,呼唤出一种美好情感,用爱去充盈这个世界,让世界更美一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