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教育要通过观念、体制、模式变革和制度创新 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做准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5-23
第7版(教育)
专栏:

  教育要通过观念、体制、模式变革和制度创新
  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做准备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谈松华
  我国多数地区要在工业化过程中,不断提高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和水准,逐步向知识经济形态转变;而一些发达地区,例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工业化和智力资本的积累已经达到相当水平,具备了发展知识经济的条件。因此,作为智力资本要素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如何以自身的变革,为发展知识经济做准备,已经是一个急迫的现实课题。高等教育将通过观念、体制、模式变革和制度创新,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一、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提高智力资本作用、发展知识经济的必要条件。高新技术产业的从业人员一般要求高中毕业后受两年专业训练,其中1/3具有大学学位,从事研究开发人员的比重一般比传统产业高5倍。传统产业经高新技术改造、提高智力资本含量后,从业人员的智力结构也会发生相应变化。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在培养少量高精尖人才的同时,培养大批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性人才。这种转变,势将引发教育观念的相应变革:未来高等教育不再是只面向少数学术精英的学术殿堂,而是同社会大众的生产和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社会化学习机构。高等学校也将改变单一的类型,按不同的任务和水平分层分类,实现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发展。
  二、从“维持性学习”向创新性学习转变。知识经济和智力资本的根本特征,是立足于创造发明和技术创新,推动经济不断发展。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经济和科技的竞争,不仅是人才数量和结构的竞争,更是人才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竞争。高等学校作为培养人才和创造知识的机构,本来就担负着知识创新的使命。在传统的经济社会发展态势下,技术进步和知识更新的速度缓慢,人类习惯于用已有的知识解决现存的各种问题,形成了被称之为“维持性学习”的教育模式。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高等教育,要把培养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摆到突出位置,即转变为“创新性学习”。
  三、从标准化、按计划培养的教育模式向个性化、选择性培养的教育模式转变。工业化阶段的生产特点是大批量、标准化生产,产品、工艺、技术的变化比较缓慢,反映在人才培养上也是比较划一的标准化培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学校、专业、课程设置和教育教学过程,严格按统一计划运行,缺乏灵活性和选择性。以智力资本为主的知识经济,技术进步和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人才培养要适应生产和技术迅速变化的趋势,增强多样性和选择性。
  四、从一次性学校教育向社会化终身教育转变。智力资本和知识经济发展的基础,有赖于技术的不断创新,进而要求从业人员不断更新知识。传统的一次性学校教育,已不能满足这种技术创新和知识更新的需要,学校要为人们的终身学习提供机会。
  五、从封闭的学校教育制度转变为开放的产学研一体化的新体制。在知识经济发展中,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产品生产不再分割为几个不同的机构,而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知识经济组织在很大程度上是经济科技一体化的科技型机构。高等学校参与知识经济的发展过程,就不可能在封闭的学校教育环境内组织教学和科研,而要把教学、科研和生产过程结合为一体,这将会引起体制上的变革。我认为建立这类产学研一体化的新的组织体制,将会成为发展知识经济的组织依托,也是高等学校参与知识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