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延安的小灯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5-23
第8版(副刊)
专栏:

  延安的小灯壶
  董其中
  我有一只延安的小灯壶。
  小灯壶比鸡蛋稍大一点,扁圆形,褐色釉面,顶面有个指头大的圆口,旁边有个短粗的小嘴,整体造型小巧玲珑,朴实稚拙,一手掌便能把它握住,我非常喜欢它。
  这是1992年我去延安时,在宝塔山下一个杂货市场买到的。当时我并不了解它的真实用途,只想到我画画时可用它来盛水调色,并把它当做一件民间艺术品来欣赏和收藏。后来我们在南泥湾参观时,看到陈列柜里有我买的那样一只小陶壶,听了解说员介绍,才知道这是用来照明的油灯壶。壶内装上植物油类,点着插入壶嘴内的稔子便可照明。当年延安和南泥湾的八路军和干部,就是用它来照明纺线线、织布,用它来学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学习文化。“鲁艺”的文艺家们就是在这样的小油灯下,创作出了那许多表现中国革命历史风貌的传世佳作。我们的革命领袖们也许就在这样的小油灯前,为着中国的前途和命运而运筹帷幄,日夜操劳。小油灯驱走了一个又一个黑夜,迎来了一个又一个黎明。
  可爱的小灯壶,是我这次去延安获得的最有意义的纪念品。
  延安之行圆了我多年的延安梦。
  说起延安,我最早是五十年代从中学课本上知道它的。1954年夏,我从江西泰和老家去上海应考高等艺术院校美术专业,途经吉安时,从新华书店买得一本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单行本,并在封面红色衬底的书名下,写下“54.7.2,赴沪途中吉安”字样。我通读之后,用钢笔在文内画了很多道道,但这并不意味着我真正懂得它,因为我还没有与群众相结合的生活体验,也缺乏艺术实践。
  后来我考入京城一所大学的美术系。该校还设有音乐系,这使我有机会看到校内外的各种文艺演出。记得当时中央歌舞团有一个专门演唱陕北民歌的女声合唱队,她们那浓郁的陕北风格、原汁原味的打扮和演唱,使我感到耳目一新,更使我向往陕北、向往延安。
  事情也巧。1958年我毕业后被分配到民歌之乡的山西工作。来到山西后,我不断深入农村生活,有很多机会去到与陕北隔河相望、风情相近的晋西北。那里是古老的黄土高原,有深厚的文化积淀;那里又是革命老区,哺育了像刘胡兰那样的吕梁英雄。那里的人民勤劳、勇敢、淳朴、憨厚,使我产生了歌颂他们的强烈愿望。同时,我对那些由劳动人民创作的、表现他们理想愿望和风土人情的民歌、剪纸,也有了深切的了解和由衷的喜爱。那浩如烟海的民歌,是无形的剪纸;那贴满家家户户雪白透明窗格上的剪纸(窗花),则是无声的民歌。它们单纯、洗炼、质朴、真情,如同一对土生土长的孪生姐妹。我收集剪纸和民歌,品味剪纸的艺术神韵,体会民歌的思想内涵,完全陶醉在美的享受之中。像民歌和剪纸那样朴实无华地开掘生活之美,酣畅地表现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是我四十多年来在作品中的努力追求。我就是在不断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坚持艺术实践的过程中,才逐渐地懂得了《讲话》的精神。
  小小灯壶在案头和我朝夕相见,已伴我生活了六个年头,望着它,好像又把我带到了延安和《讲话》发表的年代,我仿佛看到小灯壶时时在闪亮着光焰。
  《讲话》引我走上与人民群众相结合、为人民服务的艺术之路,它像那小油灯一样,永远是点燃在我心头的一盏明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