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阅读
  • 0回复

典礼冷点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1-12
第11版(经济生活)
专栏:经济茶座

  典礼冷点好
  孟凡茂
  从电视报道得知,闻名遐迩的上海南京路不久前封路,一座现代化的地铁车站破土动工。对于这条路,从十里洋场的旧时代到诞生了“好八连”的新中国,留在人们的心目中的印象是很深刻的。在将要迈进21世纪门槛的今天,为了地下铁路的建设需要暂时关闭它,搞一个像模像样的关闭仪式,一个热热闹闹的开工典礼,应该说并不过分,而且也很符合现今的时尚。但是上海没有这样做,而是以工人打下的第一根钎、铺上的第一块砖宣布了南京路的暂时关闭,地铁站的正式开工。我们从中能体悟到什么?我想,那不正是我们一直倡导的不讲形式力求实干的作风,不尚奢华力求节约的精神吗!
  由于经济繁荣、建设项目增多,我们经常会看到开工奠基礼、竣工庆祝会的热烈场面。而且,对于投资成千万以亿计的工程,用一点钱搞个仪式,在经济上也是允许的;此外,用壮观的场面以壮国威、激民情还有超出仪式本身的作用。但是,在为这种形式花钱的时候,应该想到,在全国范围内,从乡镇到省市每年新开的大小工程有多少,不同规模的仪式的花费有多大?更应该想到我国尚属于发展中国家,仍有数千万需要扶贫的人口。我们也就会觉得,真没有必要在讲排场搞形式的开工仪式竣工庆典上表现出那样大的热情,而出手又是那样地大方。况且,一项工程是以其日后的效用为世人造福的,是以其具体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的。
  不管是开工还是竣工,既有庆典,则有报道,或称世纪工程,中国之最;或誉规模无匹,质量全优,赞语不绝于耳,华辞跃然纸上。然而,在此时,并不知工程的质量,百年之后的效果。一项造福子孙的工程,并不在于开工仪式的热烈竣工典礼的壮观。2000多年前的都江堰,造福斯民,功莫大焉,后人建庙以纪念,立碑以称颂;1000多年前的赵州桥,结构科学、工艺精湛、造型优美,堪称古代桥梁建筑的典范,而众口传唱的民间故事应是对它的最好纪念。我想,把今天的热烈与壮观、赞语与华辞留给后人,或许才是今人的气度与风范。
  今天上海以“一钎一砖”的做法实实在在地告诉世人南京路地铁站的开工。真希望这样的开工形式在全国推广开来,其意义不仅在于经费上的节约,更在于对一种浮华风气的遏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