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阅读
  • 0回复

给演出市场提意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6-12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给演出市场提意见
  人民日报文艺部:
  我是文艺演出的忠实观众,这几年重要的演出几乎都看过,有些意见实在想一吐为快。
  我认为,1997年,文化界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演出市场的培育。中国的演出市场虽然逐步走向规范化,然而暴露出来的毛病还是不少的。
  来访的外国乐团水平大都是顶尖级,好是好,但也给1997年留下隐患。假如我们的演出公司先把一些二三流的乐团请进门来,逐步地、有节奏地再引入一流乐团,或许就不会使观众的胃口一下子吊得那么高。此外,多家演出公司出于商业上的考虑互不通气,竞争也常常处于无序状态,极不利于演出市场的规范化。
  还有一种情形也值得注意。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人们大都依赖演出部门的赠票送票,但在市场化以后,很多机关团体、文化新闻媒体乃至音乐业内人士仍没有养成买票的习惯。
  现在,一场演出登台,票价定得太离谱,超出了人们收入的正常比例。票价过高,普通音乐观众自然被拒之门外。于是,许多演出常常出现这样的怪现象:广大观众没有票,演出公司不赚钱,而剧场里却座无虚席。看来,慢慢酝酿出一个各方面都能接受的合理票价对规范演出市场必不可少。当然要看是什么规模、什么性质的演出,才能决定高低票价的差距。最不可取的是以拉来赞助为资本,票房多少无所谓,卖一张赚一张,最终把大部分余票赠送了事。这是对买票看演出者的一个捉弄、一个打击,对培育观众市场极为不利。
  艺术批评薄弱,缺少个性,并不是一个新问题,但对1997年的演出市场的影响却超过以往。1997年的国际文化交流频繁、演出活动增多,艺术批评反而不到位。我们的传媒热衷于事前的大肆炒作(这也与演出公司的要求有关),事先夸张的渲染和漂亮的言辞满街飞,演出过后,一切如过眼云烟,声息皆无。这也难怪,记者们忙不迭地从一个发布会赶到另一个发布会,听完此演出的上半场连忙去赶彼演出的下半场,哪有时间哪有精力哪有心思去判断一场演出该如何评论!有的记者编辑根本就不懂艺术,也不培养高水平的专栏作家,当然不会出现高质量的艺术批评了。一个发育成熟的文化市场少不了必要的批评,否则无益于提高艺术演出的水准和观众的审美鉴赏力,也无益于艺术市场的规范化。
  1998年的文化舞台更加丰富多彩,但我们的演出市场是否能成熟一些?以上意见或许失之偏颇,或是一己之见,但都出于我对演出市场关切之心,希望有关部门和单位能考虑。
  北京 曹利群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