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3阅读
  • 0回复

深化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研究——读《精神文明建设哲学论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6-13
第5版(学术动态)
专栏:书刊评介

  深化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研究
  ——读《精神文明建设哲学论丛》
  □宋惠昌 沈冲
  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组织编写的《精神文明建设哲学论丛》,其中包括《精神文明建设基础论》、《精神文明建设过程论》、《精神文明建设系统论》、《精神文明建设主体论》、《精神文明建设价值论》、《精神文明建设机制论》、《精神文明建设方法论》等七部著作,已由广州出版社出版。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因为这是我国学术界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研究不断深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对我国多年来精神文明建设经验的一个哲学总结,它有助于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诚如本丛书的作者们指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种矛盾错综交织,层出不穷。因此,在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学会妥善处理各种关系,正确解决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这样,我们才能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到新的水平上来。但是,妥善处理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的各种复杂矛盾,正确解决各种新问题,却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也不是就事论事就可以完成的工作。恰恰相反,这需要我们具有比较高的理论水平,特别是要求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论,从实际出发,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规律去工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提高自觉性,克服盲目性,摆脱通常说的“一手软,一手硬”的被动局面,把精神文明建设这项工作做得更有成效。
  在这方面,《精神文明建设哲学论丛》这套丛书的出版为我们不断提高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研究的层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先例。从这里,我们同时也会深刻地认识到,对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理论问题进行哲学思考,是何等地重要。为了充分认识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回顾一下新时期以来,党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问题所进行的理论探索,所做出的重要理论概括。
  在全党把工作重点转移以后,党中央曾多次郑重提出,我们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正是在这一战略方针指引下,全党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经验,不断地进行理论概括,从而使人们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认识也不断得到深化。
  对精神文明建设问题进行比较系统的理论概括,最早见于党的十二大报告。这个报告在从政治上论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若干重大政策问题的同时,对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些主要理论问题,做了精辟的阐述。
  继十二大之后,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又在研究几年来精神文明建设成就和面临新问题的基础上,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在这个重要历史文献中,除了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了一系列重要战略部署外,在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又作出了新的理论概括。决议中一个值得强调的理论贡献是论述了精神文明建设即道德建设的层次性要求问题。决议指出:“在道德建设上,一定要从实际出发,鼓励先进,照顾多数,把先进性的要求同广泛性的要求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连结和引导不同觉悟程度的人们一起向上,形成凝聚亿万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要求,决议有一个新提法,即我们“将创造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批判继承历史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这样一种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的这些理论概括,直到今天仍然是有指导意义的。
  从党的十四大到十五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又有了明显的进展。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在对精神文明建设做出新的战略部署的同时,重申了十二届六中全会决议中的重要理论观点,同时对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在理论上做了深入的研究。决议指出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精神文明的双重效应问题,即从主要方面说,市场经济的发展给人们的思想带来了积极的因素,但“同时,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也会反映到精神生活中来”。针对这种新问题,决议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义利观”的概念,并对其做了界定:“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在阐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强调了精神文明建设与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问题。报告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十四届六中全会的决议和十五大报告的这些重要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重大的理论进展,就是把精神文明建设问题放到了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中来研究,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密切联系在一起。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始终是在改革的洪流中向前发展的。理所当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应当在社会主义改革的过程中向前发展。那么,这里我们应该引申出一个重要结论,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应当以改革的精神来进行。这是一个重大实践问题,也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事业已经进入到一个关键阶段,面临着体制转变中需要解决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这其中包括精神生活领域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能否妥善解决,关系到改革的成败。在这方面,一个尖锐的问题,就是如何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问题。应当说,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深度是不够的。比如说,并没有从理论上深刻揭示腐败现象的形成机制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十五大报告中关于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和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一致性的理论,倒是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给我们以理论上的启发。这便是我们应当从经济、政治、文化的体制改革中来探索腐败现象的形成机制,从精神文明的发展中来寻找遏制腐败现象的有效途径,并使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制定我们反腐败的战略。在精神文明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尖锐矛盾还有不少,但是,我们又不能被这类具体问题牵着鼻子走,而是应当学会从理论上深入思考问题,探索解决重大现实问题的思想方法论,站得更高一些,认识得更深一些。这样,我们就会在复杂的条件下掌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动权,不断把这项事业推向更高的历史阶段。(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