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阅读
  • 0回复

《管子》的国家战略思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6-13
第5版(学术动态)
专栏:读史札记

  《管子》的国家战略思想
  □徐兆仁
  春秋时期,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霸业,名垂史册,其策略运筹,全凭管仲之谋。《管子》一书,集中了管仲及其学派在国家战略思想领域中的成就和贡献。在中国古代国家战略思想史上,《管子》一书享有崇高的地位,书内蕴藏着的国家强弱之道,政权存亡之理,战争胜败之机,民众穷富之钥,吸引着历代统治者。《管子》一书的国家战略思想特征,着重表现在预见性和创造性上。
  春秋时代,王霸之业的标志是:国家强盛,能有足够的力量号令各国诸侯,能让本国的价值标准被别国接受,能以自己的意志改变诸国事务。王霸之业的根本象征是,如天地包容万物,改变国家的政治命运和前途,营造新的统一格局,重新安排诸侯的地位,促进新的统一,建立新的秩序。围绕王霸之业的实现,《管子》一书总结出几条带有根本性的法则。
  一、“争天下者,必先争人。”争夺天下,必须首先征服人心、民心。《管子》将民心问题提到了王霸之业的高度进行论述。顺应民心、体察民情抑或违背民心、无视民情,直接关系到国家政令的实施效果。一个政权如果不能使其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裕,而一味借重刑罚,血腥镇压,则很难巩固统治地位。只有真正懂得首先给予民众,才能赢得民众拥戴这一道理,才算懂得为政的原则。
  国家的政权必须交由有德之士来执掌,社会才能安定;发展经济,才能使民富国强;赏罚必信,制度严明,才能调动民众的积极性,使他们远离邪恶,不畏艰难。
  要想掌握统治天下的权力,必须对各诸侯国施行德政。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赢得国家舆论的支持,就能赢得力量。一旦赢得天下民众的拥护,就可成就王业;而赢得天下半数民众的拥护,就可成就霸业。
  二、“以天下之财,利天下之人。”必须利用天下的财富,为天下人谋取福利。英明的君主总是看轻宝马、美玉,注重政治、军事,营造巨大的威慑力量,集中天下的权力,取得诸侯的亲附,规范天下民众的思想,保存圣贤的道德。所有这一切,都不能离开强大的物质力量,只有充分考虑给人民以巨大的物质利益,才能使国家处危亡而不乱,实现伟大的圣人之言,成就英明的君主之业。
  三、“明王为天下正,理也。”英明的君主之所以能够主宰天下,在于深明道理、事理、哲理、情理、伦理、物理,从而能够准确地把握时机,达到事半功倍之效。由于英明的君主能“视天下之形”,“知动静之时”、“视先后之称”,“知祸福之门”,换言之,即精通人道、地道、天道,运用德行与仁义、智慧与策略、实力与时机,以顺伐逆,以易攻险,以正伐邪,以义击暴,释实伐虚,释坚攻脆,释难攻易,则成王霸之业。
  四、“争强之国,必先争谋。”凡是争强称雄的国家,必先在策略上展开竞争。只有精通国家战略,君主的愿望才可能实现。只有这样的君王,才能看清天下形势,了解世界动向,明白政治目标,清楚政令所向。《管子》指出,“谋易(轻率)而祸及,计(计策)得而强伸。”策略运筹在成就王霸之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管子》一书所指陈的国家战略思想直入根本,洞察国情,既有高超的理论水平,也有切实的操作办法,而其思想核心是营造王霸之业。齐桓公运用管仲之谋,成就一代霸业,即为《管子》国家战略思想的成功典范。“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管子》国家战略以民为本的思想已成为中国古代统治者的最强警示。国家战略的关键是统治上层,或者更明确地说,是最高统治者。《管子》强调明君治理国家,一定要胸襟宽阔,如天地能容载万物,如日月能普照环宇,兼容并蓄,无私无偏。管子认为只有达到这一境界,才能符合最高统治者所必须具备的气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