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爱民敬业续新篇——记吉林白城市副市长沈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7-10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全国优秀县市委书记追踪报道(3)

  爱民敬业续新篇
  ——记吉林白城市副市长沈贵
  本报记者 崔士鑫
  1965年,21岁的沈贵自愿到西藏工作,在后来孔繁森殉职的阿里地区工作了17年。在这17年中沈贵只回过4次家。1991年,他担起了被称为“水口袋”、“风沙窝”的吉林省最艰苦、最贫困的地方——通榆县县委书记的重担,治水治沙,修路栽树,发展旅游,综合开发,一干又是4年多时间,使通榆初步改变了面貌,他也因此被评为全国优秀县委书记。1995年10月,他被调到吉林省的贫困地区——白城市任副市长,分管农村工作。
  沈贵对自己走过的路却无怨无悔,他说:“我是农民的儿子,党组织和老百姓把我推到领导岗位上,就是让我为父老乡亲们办点事。想想处于贫困之中的父老乡亲,还有在西藏牺牲的那些同事,功名、享受又算得了什么?我喜欢那句话,‘黎民百姓长久,功名利禄短暂’。”
  担任白城市副市长以后,沈贵经常想到的是扶贫。他选了大安市来福乡新丰村,作为自己的扶贫联系点。这个村十年九旱,多年没有解决灌溉问题。沈贵帮助他们打井抗旱,搞生产技术改革,调整种植结构,发展多种经营,进行科技培训等。尽管1997年灾害严重,但这个村不但没有减少收入,还比上一年人均收入增加了50元。
  与此同时,沈贵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白城市4个县(市、区)共有约30多万贫困人口,如何让他们早日脱贫?苦苦思索之后,他设想了一个方案,叫“203脱贫工程”,即在3个国定贫困县(通榆、大安、镇赉)投资2亿元,扶贫5万户、20万人。每户贷款4000元,买牛、买羊、开发水田等。到本世纪末,让这20万人在3年内脱贫。
  这一设想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省农发行、省农行、省扶贫办和市委、市政府的赞同和支持。在他的积极努力下,今年已投入5950万元,扶持了2.5万个贫困户,11万人。同时建立了扶贫卡等,保证资金到户,3年保证脱贫。白城市的老百姓说,这是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为我们办的一件大好事!
  白城市的大部分地区之所以贫困,主要的原因是干旱缺水。首先要解决水的问题,脱贫才会有保证。吉林省委书记张德江到白城调查研究时强调指出:“白城市的各级领导,要当打井书记、打井市长、打井县长。”为此,白城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全力抓好抗旱水源和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的决策。为贯彻落实省委主要领导的重要指示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沈贵同其他市领导一道,带领有关部门几十次进京赴省,争取抗旱打井资金。经过不懈的努力,得到了国家和省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在注意抓好面上工作的同时,他还经常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1997年春季,他到洮北区德顺乡调查研究时,在了解到这个乡是洮北区干旱最重的一个乡之后,为这个乡解决了300万元贷款,加上乡自筹资金,打井2800眼,90%的耕地实现了水利化。这个乡1997年虽然干旱最严重,但全乡粮食产量比1995年增加了1250万公斤;人均收入达到1669元,比1995年增加169元。
  在他被评为全国优秀县委书记、调任白城市副市长之后短短不到3年的时间里,沈贵马不停蹄地干了不少实事。他是怎样安排时间的?沈贵说:“要想为百姓多办事,就得少休息。因为我来自于百姓,理所当然地要为百姓办事。给老百姓办一件实事后,我都有一种轻松感,觉得是一种享受。是享受,那就比休息还强,也不会觉得累和苦了。”
  为了下乡搞调查、到外地联系项目,在西藏工作时已欠了家人许多感情债的沈贵,又开始经常不在家。老伴有时劝他:你年纪大了,还东奔西走整日忙个不停,你可要注意休息,别累垮了身体!沈贵总是感慨地说:“我已经年过五十,要抓紧时间为老百姓多办事,将来才不会后悔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