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想起了剧组评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1-09
第10版(舞台屏幕)
专栏:旁观者说

  想起了剧组评优
  向兵
  这些年已习惯了媒体上披露、抨击演艺界的不良行为,那些所谓“腕”们、“星”们隔三差五就闹出一桩诸如要高价、罢演、假唱、偷税一类的传闻,对此人们已见惯不惊了。想想也是,文艺体制改革了,影视市场开放了,每年全国各地及电视台举办的各种晚会、演唱会如恒河沙数,每年生产的电视剧已高达一万二千部(集)——这林子也忒大了点,自然什么鸟儿都会有!
  近日又见有媒体报道电视剧摄制人员的事儿,读后却让人精神为之一振。报载,黄健中回到福建为故乡执导一部得到省委和省政府大力支持的电视剧《三坊七巷》。这“三坊七巷”犹如北京的大栅栏、上海的外滩一样,作为福州城区的一角,是福王开疆千百年来文化积淀之所在,也是诞生过林则徐、严复、林觉民等思想先驱和冰心等现代文学大家的摇篮。以此为名的这部电视剧试图透过人文主义思潮东渐时,生活于坊巷中的人们以传统道德观念面对商品竞争意识而来的悲欢离合的故事,传达出八闽文化中的开放精神。剧组开机时,黄健中面对当地各界人士和媒体的镜头宣布:本剧组不允许有迟到、早退现象,不允许任何人打牌、酗酒、进歌舞厅,欢迎新闻单位随时到剧组检查。果然,在拍摄的一百多天时间里,剧组纪律严明,不论在乡下、城里拍戏,剧组人员都没有发生这类事。有一次剧组在存放着药材的仓库拍了三天戏,三天里现场没有一个人抽烟,弄得围观者和前来探望的领导一到现场就赶忙掐灭了烟头。创作上,黄健中要求演员对自己的台词要烂熟于胸,还必须记住对方说什么,“连台词都不记住,这样的演员能演好戏?”演员没有戏时也必须到拍摄现场,观察别人演戏,为的是形成一种认真并互相尊重的创作氛围。拍摄时除了导演和摄影,灯光、美工、道具各部门也都要事先熟悉摄影机的机位变化,黄健中说这是他多年来一直在努力的,“这回终于实现了!”他感叹“这个剧组放到任何一个地方都是一流的”。
  能碰上一个如此敬业的剧组,对于任何一个真想在电视剧创作中有番建树的人来说都是福气。而这良好的风气正是导演以身作则营造出来的。要求别人不迟到,黄健中总是提前在车前等着大家,谁好意思晚来?不管在现场忙到多晚,回去后总要画出明天的机位变化图交给各部门,导演如此上心谁还能不认真?拍了一百多天戏,作为导演没有给剧组一张吃喝发票,连买一两茶叶、给家里打几个电话,都是自己掏腰包。所以碰上某烟草公司提出在剧中出现一个该公司香烟的镜头赞助二十万,黄健中却不愿因此而往剧情里掺水加以拒绝时,投拍该剧的福建瞭望影视公司也乐意按他的意思办。
  笔者不厌其烦地这番赘述,只因为眼下这样的事太少了。如今在一些电视剧组里,一到拍戏拖拖拉拉半天出不了门,到了现场摄影忘了带镜头、服装落下了小褂儿、道具找不着“三八”枪,这都是家常便饭。在这样的环境里,导演不讲究现场调度、镜头运用,演员不熟悉剧本靠人现场提词才能演戏,摄影不换机位机器往那儿一架一场戏就它了,灯光不讲布光效果,美工不顾时代环境,服装不顾人物身份……大家都惦记着凑合着快点拍完,钱拿到手赶下一部戏,这已经成了无可非议顺理成章的事。甭管东西拍得多臭,主演的片酬低不了,导演的谱儿小不了。一部戏下来,“鳖精”、“洋参”、桑拿、歌舞厅,还有制片部门的一大堆“白条”总少不了。这也就难怪,一年下来电视剧拍了一万多集,每集投资都得数十万,可让观众记得住的有多少?
  因此想起了前些年的“十佳剧组”评选活动,一年一度,评剧组的纪律、作风、创作态度,这不失为一种表彰先进,鼓励进取的办法。很可惜,由新闻机构和有关部门举办的这种剧组评优,这几年不知为何不见了。影视创作是综合艺术,生产中离不了导、演、摄、美、服、化、道等诸部门的努力。只有导演做表率,各个环节“做加法”不“做减法”产生合力,方能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创作氛围。人是环境的产物,置身于人人都认真、敬业的氛围,一些“腕”们、“星”们让人生厌的行为自然也会有所收敛。如今电视剧组多是由各方人马临时拉起的班子,它远不如来自一个单位的电影剧组好管理。不知这一问题是否已引起有关部门和广大投资者的重视?须知,只有形成良好创作氛围的“一流剧组”多一些,影视创作的精品才会多起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