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快雪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9-03
第12版(副刊)
专栏:九州风物

  快雪堂
  马力
  据我所知,名为快雪堂的,不只北京的这一处,城南不远的涿州也曾有。堂主冯铨,明文渊阁大学士。《辞源》上说他“以晋王羲之书《快雪时晴帖》墨迹,摹刻为第一帖,并筑堂储石,题堂名为快雪”。冯铨集摹的《快雪堂法帖》,是一部汇刻丛帖,由魏晋至宋元,可观书史的大致面目。丛帖的领军人物,是王羲之。它的拓本数种,我都没有见过。其刻石,由冯家出手,卖往福州,乾隆时,为闽督杨景素购得,献于朝,遂成内府之物,很被弘历看重。他在太液池北岸造堂修廊,嵌石入壁时,不避重复,仍把“快雪”二字题上堂匾。冯铨,因谄事魏阉,趋奉宦党,难以懿名入史,却未必乏善可嘉。幸而他不失痴碑嗜帖的雅尚,后之览者才得以获赏前代书家的墨迹。康有为说:“夫纸寿不过千年,流及国朝,则不独六朝遗墨不可复睹,即唐人钩本,已等凤毛矣。故今日所传诸帖,无论何家,无论何帖,大抵宋、明人重钩屡翻之本。”南海先生属尊碑贬帖派,照这样看,《快雪堂法帖》碑刻,当存书迹本来风貌。冯铨首开其端,功劳可谓大矣哉!
  快雪堂不大,不像其旁的静心斋,园景颇多变化,它就是一个四方的院子,看去,有些像西太后在颐和园的介寿堂。正堂不着彩绘,完全是本色。它应该是一座楠木建筑。堂前除去几峰皱出层峦的瘦石、数株高过屋檐的古柏,用来配景的似无旁物。人迹稀,园庭为之空旷。两端的廊壁,浮嵌碑石,能供有书瘾者久看。此境颇可同绍兴兰渚山下的右军祠比方。“快雪时晴,佳想安善”,句意上好;“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亦足堪曼声长吟。右军祠前有可列坐的流觞曲水。我走过一些地方,好像中南海里也有这一景,别处就难说了。这是右军祠能够胜出快雪堂的地方。读《禊帖》和《快雪帖》,纵是书圣真迹无存,有碑拓在,师其行书者,犹可观片石而领略纸上意气。在我,看古碑,揣摩神理,体悟笔势,虽未可成家,也是值得多花些时间的。我如果有闲,不忍遽去。
  论书,依我的一偏之见,独赏王右军。这很像我爱读魏晋名士的文章。我父亲说他的字有几分步趋康有为。康氏云:“书以晋人为最工,盖姿制散逸,谈锋要妙,风流相扇,其俗然也。”根子还在书圣那里。或者是家学的力量过大,我不很喜欢剑阁鹤鸣山的《大唐中兴颂》摩崖,通篇字,过于肥实。颜鲁公体,大约只能用于气雄力沉的擘窠书。在难于上青天的蜀道,来一篇,模勒上石,美于观望,就不失其宜。说到书派的分野,阮元自有持见,认为“南派长于启牍,北派长于碑榜”,而“王氏一家兼掩南北矣”。此说似为偏辞,有点“过”了,但大体也还是贴谱儿的。右军书艺,为历世宗尚。我入学临帖,随取一家,也乐意远《多宝塔碑》而近《王圣教序》。后来去西安游赏碑林,此念仍是不改。这次初识快雪堂,才入碑廊,一看那字,就知道,王羲之笔也!
  堂中挂了不少今人书画,引游者来观,有称心的,可以花钱买去。如果有谁得一幅,虽不能上比王羲之,回家往墙面一挂,早晚看看,也是挺雅的。
  靠门摆一张木桌,有位工作人员正低头看书,不抬眼。在这儿上班,心很静,翻翻小说,一天就过去了。真滋润!
  快雪堂在北海公园的北面,由后门过去,很近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