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靠科学降伏洪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9-04
第7版(国际专版)
专栏:

  靠科学降伏洪魔
  本报驻比利时记者 丁刚
  荷兰又称低洼之地,全国1/4的土地在海平面以下,60%的人口居住在这些低洼地区。荷兰西南部又是多条河流的入海处,经常受到水患威胁。半个多世纪来,荷兰人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武器与洪水搏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日前,记者来到荷兰代尔夫特技术大学,请水利环境学专家汤恩·叶兹布斯教授和朱望钊博士介绍了荷兰的防洪建设。
  和水打了数十年交道的叶兹布斯教授深有体会地说:“水像人一样,是有脾性的,你必须了解它,才谈得上牵着它的鼻子走。”他说,过去人们以为防洪就是抬高堤坝,荷兰人直到本世纪初还是这么做的,后来才发现坝越高,危险越大。1953年2月,荷兰西南部发生海水倒灌,防洪堤坝有67处崩溃,200余处出现裂痕,大片土地被淹,人员伤亡惨重。1995年,流经荷兰中部与东部的瓦尔河和马斯河又出现洪水,沿河防洪堤坝多次出现险情,幸好没有发生大面积崩溃,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这几次水灾使荷兰人清醒地认识到,防洪建设仅仅靠加高堤坝是不够的。如今荷兰的防洪建设是以疏导为主的多种形式的组合。比如,荷兰有的地方在洼地铺设管道和建设抽水站来排水;在缺水的地方开挖运河把水引过去;有的城市要靠防洪堤坝来保护,那就要不断加固;有的地方河床高、河道窄,那就要深挖河床,拓宽河道。总之,要根据实际情况做科学的设计。
  叶兹布斯教授说,防洪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水利工程的一部分,因此应该从整个国家或地区的水利布局来考虑。他说着便拿出一张地图来,向记者介绍了鹿特丹以南的三角洲工程。从地图上看,整个工程除了有一圈一圈的防洪堤坝将大片大片的低洼地和城市保护起来,还有排水管道、抽水站、运河、泄洪区和可开启式的大坝等各种设施。
  有了这些先进坚固的设施,还要依靠科学的管理。朱望钊博士接着说,减少洪灾损害离不开“科学”二字。荷兰各地水务局的一项重要工作便是与气象部门合作,综合考察水文气象资料,对未来雨情进行分析,并依据上游水源变化情况,建立模型。在汛期到来之前,荷兰专家不仅凭经验,更靠计算机来对各种数据做精确计算,有时还要进行模拟测试。有关部门根据分析结果便可事先做出统筹安排。平时,水务局科学地利用各种水利设施来调度水流量,以更好地为农业和人民生活服务。洪水到来时,水务局就可以利用这些工程来“化险为夷”。该谁关闸,谁就关闸;该谁放水,谁就放水。通过科学的管理来最大限度地发挥水利工程的作用,以减少洪灾造成的损失。
  朱望钊博士还结合中国的情况提出了一些建议。他说,从此次国内有关洪灾的报道看,有些地方受灾较重与准备不足有一定关系。比如,事先把一些水库和湖泊的水放掉,就可以减轻防洪压力等。当然,要做到这一点,不仅要靠经验,还必须要有科学的计算和预测,要有全国一盘棋那样的统筹安排。他最后说:“这一点对于未来能够充分发挥三峡大坝的效用也有着重要意义。三峡工程建成并不意味着下游的荆江大堤和武汉市可以高枕无忧。只有合理、科学地调度水量,才能够避免出现危险。”
  握别时,叶兹布斯教授送给记者一些资料,其中有几页是从《1993年马斯河洪灾报告》中复印的。记者问后才知道,二战后,荷兰每遭遇一次洪灾,就要组织一批专家深入调研,总结经验教训,找出问题,提出改进防洪工程的意见。荷兰各级政府和水务部门按照这些科学的建议,不断巩固和加强全国的防洪建设。几十年来,荷兰人就是靠着这种坚忍不拔、认认真真的精神,建立起了世界一流的防洪体系。(本报布鲁塞尔电)
  图为荷兰三角洲工程可开启式大坝。
  本报记者 丁刚摄(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