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他营造出一方文化热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9-04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他营造出一方文化热土
  徐恒足 韩立坚 孙信成
  苏北滨海县北坍乡是一个经济比较落后的乡镇,然而,这里的文化事业却搞得非常红火。乡淮剧团、放影队常年奔走在乡间地头,为群众送戏、送电影,二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乡杂技团、铜管乐队到过十多个省、市演出。乡文化站拥有二幢十五间的文化楼,设有图书馆、报刊阅览室……每当看到这些可喜的成绩,全乡的老老少少无不赞叹:多亏有王家良这样一位好站长。
  一九七六年王家良从小学教师岗位调任北坍乡文化站长。当时北坍乡刚刚建乡,条件艰苦,文化站除了一块宅基地之外,一无所有,谁也不愿意挑这副担子。王家良想,北坍乡的经济条件是苦点,但更苦的是群众的文化生活,想到群众为看一场戏要往返百余里跑到县城,想到那些“精力过剩”的年轻人晚上没事在煤油灯下赌钱,一种责任感促使他勇敢地挑起了这副担子。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更为了断自己的“退路”,王家良把老婆、孩子的户口从离县城较近、交通便利的老家陈铸乡迁到北坍。站里没有办公地点,他就和广播站的同志挤在防震棚里工作,开始只是办一些自编自播节目,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宣传科学种田知识,宣传好人好事。后来群众的胃口越来越高,想看戏,这下王家良犯难了:没有剧本,没有演员,没有排练场地,在这片文化荒原上,要演戏谈何容易!然而面对这一连串的困难,王家良没有灰心。没有剧本,他跑县城,去盐城,串乡村,寻找民间艺人,一边听他们说戏,一边记录整理。剧本写好后,他又到处招兵买马,寻找演员。没有排练场地,他就把演员带到自己家里,在打粮场上排练,在自己和左邻右舍家里吃住。就这样,他们先后组建了文艺宣传队、淮剧团,建立了铜管乐队、杂技团、电影队、录像队等。这支“土八路”常年活跃在乡村,深受群众的喜爱。
  为了养活这班人马,王家良没少动脑筋:依靠上级财政拨款显然是不可能的,只能走自我发展的路子。他先是找到乡里领导,要求承包十多亩荒地,他带领全家老小开荒种粮,解决演员口粮,接着又办了鞭炮厂、胶木厂、印刷厂,把挣来的钱用于解决演员的工资报酬和购买服装、道具。
  开始那几年,为了办好文化站,王家良“借窝生蛋”,但随着队伍的扩大,王家良想,文化站也得有个自己的“窝”啊!但摆在王家良面前的“文化站”,只是乡政府用石灰水在地上画出的一个框框。为了筹集建房的款子,王家良四处奔波,求哥拜姐。砖头不够,他二话没说,把准备给儿子结婚砌新房的一万多块砖头拿了出来;门窗没钱买,他到自家的宅基地上刨了五棵树,做成门窗的边框,还忍痛将老母亲的寿材板锯了做了二十副窗内框……
  文化站的“大窝”垒起来了,而王家良的“小窝”却由于年久失修,早已不能居住,夫妻俩只好住在用木棍和稻草搭成的小舍里,里面除了结婚时老伴娘家陪的一只木箱外,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文化事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王家良一方面继续办好企业,以“经”养“文”,另一方面从本乡实际出发,开展更新更活的文化活动:一是在站里建了图书馆、阅览室,大规模地开展群众性读书活动;二是开辟了书画、根雕展览室,棋类活动室,定期开展比赛;三是开辟了致富宣传室,利用幻灯片传递致富信息,介绍致富知识,宣传致富典型,还编写科技资料,开设讲座,培训了五百多名“农秀才”。为了表彰王家良对文化事业的突出贡献,中共滨海县委作出了“向王家良同志学习”的决定;中共江苏省委授予他优秀共产党员的称号;文化部评选他为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眼下,老王已届退休之年,他表示要像春蚕一样,为文化事业吐尽最后一根情丝。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