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高校肩负的使命——东北大学软件园采访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9-07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科孝兴国神州行

  高校肩负的使命
  ——东北大学软件园采访记
  本报记者 陈兴贵
  前些日子,记者到我国目前最大的软件基地——东北大学软件园采访。如何把科教兴国的战略同高等学校的教改实践结合,这是记者探讨的课题。
  东大软件园位于沈阳南湖科技开发区浑南产业区。我们从沈阳市区出发,驱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约半个小时即到。这座占地约800亩的软件基地,是东北大学软件中心和东软集团为了软件产业的更大发展而兴建的。走进软件园,是一种全新的感觉。一座座新建的白体红顶的别墅式楼群,镶嵌在绿树环抱中;宽敞明亮的科研大楼,四周草坪如毯,道路洁净,一片安静;水光潋滟的湖泊,风景如画的环境,充分体现和展示了创业者的卓识和用心。有人说,人脑加电脑等于软件。开发软件关键是拥有人才;软件上的投资主要是人才和环境的投资。这里,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为吸引优秀人才和开发软件提供了理想的条件。
  1987年从美国学成归来的刘积仁博士,如今是东北大学副校长,东大软件集团的董事长、总裁。他无拘无束地回答着我们的问题。
  东大软件中心成立于1990年,其时,只有3万元经费和两台普通的电脑,几个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刘积仁博士说,是改革开放的时代,是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给东软中心提供了充分发展的空间。1991年,软件中心从日本著名汽车电子企业阿尔派株式会社引进25万美元的投资,成立东大阿尔派软件研究所。在产业、教学、科研一体化的思想指导下,软件中心与东大阿尔派互相支持,共同配合,得到迅速发展。1996年,东北大学软件集团成立,下属的东大阿尔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发行股票,成为全国首家上市的软件公司。几年来,东大阿尔派以东大软件中心为技术依托和人才支持,先后将东大软件中心在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嵌入式仿真技术等领域取得的国际水平的科研成果进行技术转移,相继开发出工程图纸自动处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40多种软件产品。这些软件产品有很好的市场销路,产品通过东大阿尔派遍及全国各个省市的销售网络,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东大软件中心的东大软件集团,不仅为学校新增了4亿多元的固定资产,而且为学校的科研和教学注入了生机。过去讲计算机工作站课的教师也没见过工作站,现在,东软集团的工作站达上百台,许多本科生都可以熟练地运用这一先进的科研开发工具。东软集团的软件中心,已成为计算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东大的计算机学科也迅速崛起。他们集精密制造、计算机、光学、生物工程等高技术于一体,研制成功医用CT机,不仅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又为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东大软件集团、东大软件中心如今和美国、日本、巴西、加拿大、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特区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互访、交流、合作,技术水平与学术水平迅速提高。东软集团已发展成为拥有多家高科技公司的大型软件集团,东大阿尔派软件有限公司已由当初十几个人的软件研究所变成固定资产超亿元,市值达数亿元的软件公司。1997年,其仅主营业务收入即达2.5亿多元,同东软集团一道,连续6年以100%的速度增长。
  科教兴国,高等院校肩负重要的历史使命。如何使高校的人才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怎样实现教学、科研、成果转化和高校科技产业的协调发展,使高校成为科教兴国战略中的重要力量,东北大学在这方面的探索和实践是值得重视的。东大软件中心和东软集团是东大的科研机构和校办产业,东大阿尔派是由东软集团控股的软件公司,软件园是东软集团和软件中心的软件基地,各按各自的规律运行和发展。刘积仁博士认为,不能用传统的办学道路,传统的眼光和观念来看待学校的运行和学校的软件产业。今天的东软集团不仅自身在计算机软件方面取得了发展,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学校计算机学科学术水平的提高和科研成果的转化,并带动了学校其它科技产业的勃勃兴起。
  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在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中,我国的高等教育将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东软集团、东大软件中心、东大阿尔派和东大软件园走过的发展道路,展示的活力和前景,使人们看到,我国的高等学校正成为科教兴国的生力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