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3阅读
  • 0回复

不敢懈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9-17
第12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不敢懈怠
  张雨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诸葛亮在前后《出师表》中所说的这些话,作为一种不敢懈怠的强烈责任感,一种竭尽心力的奋斗精神,为历代先贤所赞叹。今之公仆者,也常常用这些话自我表白。不过,说者慷慨激昂,听者半信半疑。那毕竟是一种很高的境界,要达到那种境界,是必须切实看其行动的,宣言不足为据。
  在今夏的抗洪抢险中,参与其事的各级领导干部,用诸葛亮的话说,“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是一点也不为过的。不敢懈怠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之风,在他们的身上得到了一次最生动的体现。
  我几次在电视新闻中看到,岌岌可危的荆江大堤上,插着好些木牌。在一个特写镜头中,看清了木牌的一边写着“法院”,另一边写着“检察院”。这个木牌的竖立处,大概是这两个单位责任区的分界,如同人们在机关经常见到的,划分大扫除的卫生责任区的牌牌一样。只是抗洪责任区的责任,与卫生责任区的责任,大小不可同语。据说,灾区县、市、省里的各部门,也包括各级领导干部,都划分有责任区。责任区一明确,也就立下了不用签字的军令状。我猜想,在洪峰逼来的时候,那个法院的院长,那个检察院的检察长,一定坚守在他们负责的堤段上,尽心尽力,守堤查险,半点不敢马虎,丝毫不敢松懈,其心境也许诚惶诚恐,害怕有所闪失。如果铸成大错,谁也担当不起。此时此地,恐怕没有哪位敢于领着他的下属打麻将,或者泡在歌舞厅里通宵达旦。若有此行为,别说漏查了险情,出了事故,就是安全无事,也决不是党内警告或记过能交待得了的。此时渎职,必会对人民犯罪。
  个别不尽职守的人也是有的,电视台已有曝光,报纸已有揭露。但那不过千分之一,万分之一,说是支流,都言过其实了。那几个人形不成流,也未形成流。
  抗洪过去之后,这种丝毫不敢懈怠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若能保持下来,发扬开去,那该多好啊!比方说,九江那座水泥防洪墙,刚刚被市领导人向中央汇报“固若金汤”,就很不争气地被洪水冲决了口。一查,水泥断壁的一侧,竟然找不着钢筋,木块和胶皮却夹杂其间。当初,负责百年大计工程的领导人,若是不敢懈怠,忠于职守,施工者决不敢这般胆大妄为。堵口五日五夜,人力不算,光财力就花费了成千上亿元,全国人民为之牵心动魄!教训教育了人,也是好事情。在我们的工作中,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几乎成了不可克服的顽症。这曾使许多工作处于“疲软状态”,像水面的葫芦,老是落不了实。抗洪抢险,把这种疲塌的作风扫除一空。出现险情了,决口了,有船停在旁边,命令沉下去,就得沉下去;有车开过来了,下令堵进去,就得堵进去,容不得讲价钱,也不允许讲价钱。对于查险情的要求,哪怕严格得极为苛刻,也得千方百计落实好,谁敢出歪点子,用对策糊弄上面?有,坚决严办!把这种精神和作风,贯穿到别的工作中去,那工作一定能完成得扎扎实实,漂漂亮亮。
  不敢懈怠,这里指的是一种精神,一种作风,一种责任感,不是指工作强度,不是指紧张状态。抗洪抢险作为特殊任务,使得灾区的各级领导干部,“寝不安席,食不甘味”,连续奋斗两个多月,精力体力耗费很大,乃至相当疲惫。解除险情之后,要做必要的整休,人不能老是处在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中。但是,抗洪抢险中形成的那种高度负责、不敢懈怠的精神和作风,却是应该保持的,永远需要的。如果说实战锻炼和提高了灾区的领导干部,我想,这应该算做一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