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阅读
  • 0回复

深山沟里金凤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9-17
第12版(副刊)
专栏:

  深山沟里金凤凰
  杨从彪
  迎着金秋灿烂的阳光,沐浴着和煦的暖风,我们走进了西藏亚东县下亚东乡切码村一个叫比比塘的山沟里。村支书把我们带进了绿树相拥溪流潺潺的一户农家,这里背靠青山,面向激流滚滚的亚东河,山清水秀,风景宜人。
  我们敲开主人家的门,迎接我们的是一位年近不惑的藏族妇女,她敦厚朴实,梳着长辫,头发尾部着彩,是一种藏族妇女喜爱的装饰品,她穿着米色花衣服,毛背心,戴着金耳环和银镯,胖胖的红润的脸上总是露出亲切的笑容。她叫达娃玉珍,家庭主妇,七十年代就从江孜嫁到亚东来了。她的家一楼一底,大小房间有十多间,房前由一尺左右一般长的木柴搭成的“柴墙”,新颖别致,在亚东还很少见到这种柴墙呢,柴墙上贴着牛粪饼,等它干后做燃料用。房屋布置豪华有序,藏式立柜、茶桌、沙发,亚东酒、甜茶、酥油茶、奶酪,还有苹果、梨、桃等水果。真没想到,我们突然来到这山沟里,竟然有如此丰盛的茶果。
  品着达娃玉珍刚打的酥油茶,香极啦,我问她:“你家里还有什么人?”她说:“我爱人在牧场放牧,我弟弟和大儿子在外边伐木,我还有两个儿子在读书。”
  我说:“牧场离家远吗?”
  她说:“赶牦牛下来,要走整整一天呢。”
  她告诉我们,她家在八十年代初承包了集体五十四头牦牛,现在已经发展到六十三头了,她的丈夫每年5月就把牦牛赶到草原上去,10月底才回来,这中间,他每月回来两次,一方面是从牧场运酥油、奶渣回来,另一方面是从家里带些口粮和电池上牧场去。
  我感到有些奇怪,带电池去牧场干什么?她说:“他牧场上有收音机、录音机,那里无电,必须自己带电池。”看来,牧人的文化生活还蛮丰富呢,一边放牧,一边听收音机,真有意思。他也很寂寞,一个人放牧六十三头牦牛,又要挤奶、做酥油,身边又无助手,边放音乐边挤奶,也许会轻松许多。在草原上,有时会遇到急风暴雨,有时会遇到野狼猛禽,他毫不畏惧,一般野兽,你不去“侵犯”它,它不会伤害人的。
  达娃玉珍自己承包了三亩土地,每年可以收土豆、萝卜、元根等一万五千公斤左右,换成糌粑、大米、面粉,维持一家六口人的生活已绰绰有余了。她的大儿子和弟弟在外伐木,出售给县林业公司,收入不薄,她爱人放牧、弟弟伐木,一年下来收入达五万多元。她打开一个藏式立柜,里边尽是黄澄澄的酥油,我看,不下一百公斤,她说:“这些都是有买主的,他们还没来取。”她把我们带到另两间屋子,里边用牦牛毛编成的线串着上千串呈正方体的奶渣,白白的,我取下一块啃了啃,啃不动,坚硬无比,达娃玉珍说:“这些奶渣,印度人、不丹人很喜欢,他们的商人买过去赚大钱呢。”
  达娃玉珍一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很穷,难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连房子都是借人家的住,又破又烂,提到那个年代,她不禁有些心寒,她说:“是党的政策把我们引上了致富的道路。”
  走出达娃玉珍的家,山光水色,青葱翠绿,诗意盎然,心旷神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