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阅读
  • 0回复

涉泽求溪 披榛采兰——记冯杰与瓷上肖像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9-17
第12版(副刊)
专栏:大地

  涉泽求溪 披榛采兰
  ——记冯杰与瓷上肖像画
  刘义
  冯杰,在景德镇瓷上肖像画艺园里,经过三十多年的追求与探索,把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与西洋油画的色彩、线条、写实,巧妙地糅合在光洁如玉的瓷板上,使瓷上肖像画从传统的工艺美术品走向高品位的绘画艺术品领域。这种融陶瓷艺术与绘画艺术于一体的作品,成为一种崭新的艺术品。
  瓷上肖像画,俗称“瓷板画”、“瓷像”,源于清末年间的景德镇,是一种直接在瓷板上绘画的制瓷艺术品,是在中国传统画法、陶瓷彩绘和西方照相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冯杰六十年代初师承于江西著名瓷上肖像画家杨厚兴门下。冯杰说,老师对人物肖像的临摹已是登峰造极,而我面临的是要发展、创新,要把人们对瓷上肖像画的临摹认识,转移到高品位的绘画艺术作品上来。这就要冲破传统,需要走一段艰苦的历程。
  冯杰,一个在江南生活了三十多年的北方汉子,人们从他身上和他的作品里,自然能感受到他的执著与真情。在景德镇传统陶艺中,冯杰利用瓷质本身的美,在传统的“点子法”的基础上,大量引用了铜版画、素描等西洋画的线条组合及油画的色彩后,使画面色彩从过去“年画”色彩的单薄感变得更为微妙、厚重,使人物肖像从形似走向神似。1994年,冯杰创作的三幅瓷上肖像画作品《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全部入选由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第一届中国工艺美术名家作品展”。当澳大利亚《陶瓷艺术》杂志刊出冯杰为陶瓷艺术协会画家卡罗林·斯林格女士画的肖像画时,被誉为“澳洲无人可及”。
  冯杰说:“当我从伟人毛泽东、周恩来以及美国前总统里根等肖像画中走出来时,我领悟到的不仅仅是东西方绘画艺术的技巧,更领悟到了伟人们的精神风貌和情感世界。”在创作《邓小平》时,他把自己对伟人的感情和理解,凝结到一笔一画及色彩的浓淡之间,当邓小平平实的神态、睿智的目光、和蔼的笑容现于瓷板上时,伟人的神、情、气、韵一下子慑住了人们的心。冯杰凝视着眼前的作品说:“肖像画的最高境界是表现人物的灵魂,绝不是相片的翻版。”
  为弘扬这门艺术,冯杰于1995年倾其全力,精心编著了《瓷上肖像画技法》,填补了中国绘瓷史上一个空白。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名誉院长张仃教授欣然题词:“涉泽求溪,披榛采兰”。
  日前,卡罗林女士慕名从澳洲来到南昌。她说:“我与冯杰大师以书信方式进行了八年的艺术神交。通过交流,我们国家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景德镇。我这次就是怀着对中国陶瓷艺术朝圣的心情来的,我要去看看培育中国陶瓷艺术家的景德镇。到2000年,澳大利亚《陶瓷艺术》杂志将组团来景德镇访问。”
  走过五十三个春秋的冯杰,如今虽已名扬中外,但他却说:“我至今没有满意的作品,瓷上画永远是遗憾的艺术,但我感觉自己还处在上升阶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