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实施四大工程 促进稳定振兴 河西建成千里双拥模范走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1-11
第1版(要闻)
专栏:

  实施四大工程 促进稳定振兴
  河西建成千里双拥模范走廊
  本报兰州1月10日电 新华社记者贾永、蔡晖,本报记者马利报道:经过500万军民持续4年的不懈努力,甘肃河西走廊建成我国第一条千里双拥模范长廊。截至1997年底,河西20个县市中已有17个被命名为全国和省级“双拥模范城(县)”。
  被全国双拥领导小组誉为“新时期双拥工作一大创举”的军民共建千里双拥模范走廊活动,使河西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增长速度均居全省领先水平。目前,河西走廊武威、张掖、金昌、酒泉、嘉峪关5地市已建成文明小区194个、文明单位和文明窗口1556个,10个军民共建对子被评为全国和全省民族团结先进集体;1997年农民人均收入2018.80元;驻军部队80%以上的连队先后成为基层建设先进单位,90%以上的团队受到表彰。
  东西长1120公里、面积27.7万平方公里的河西走廊,既是拥有800多万亩稳产高产水浇地的国家主要商品粮基地,又是拥有玉门油田、金昌“镍都”、酒泉钢铁公司和卫星发射中心的重要工业基地;既是拥有敦煌莫高窟、长城嘉峪关等名胜古迹的著名旅游热线,又是有连接欧亚大陆桥的兰新铁路和312国道横贯全境的西部交通咽喉;既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又是驻军相对集中的地区。从1993年底开始,甘肃省委、省政府和省军区提出通过创建千里双拥模范走廊活动,把河西建设成团结、稳定、文明、富裕走廊的奋斗目标。在这一地区启动以净化社会风气、提高全民思想文化素质为主要内容的军民共建“文明工程”;以密切军政军民关系、增强民族团结为主要内容的“稳定工程”;以扶贫开发、振兴国有企业为主要内容的“小康工程”;以帮助驻军排忧解难、促进部队全面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固我长城”等四大工程,并相继出台16项政策法规,保证这一系统工程的顺利实施。
  4年间,驻军部队先后投入240万个劳动日,机械车辆20多万台次,支援西兰乌光缆通信线路铺设、兰新铁路复线和三北防护林等82项重点工程建设;扶持220多个村社和2600多户村民脱贫致富;援建希望小学38所,建成军民共建小康村550个。地方帮助驻军发展农副业生产,解决官兵“菜篮子”问题的生产建设服务体系;帮助驻军丰富和改善文化生活的文化服务体系;帮助驻军培养、开发、使用军地两用人才的育才服务体系;帮助驻军解决军官转业、复员退伍军人安置、随军家属就业等问题的综合服务体系和为驻军官兵提供各种社会服务的群众性服务体系等6大体系,形成了上下相互贯通、纵横相互联系的拥军网络,先后为驻军部队办了700多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
  部队和地方先后投资800多万元,建起了以烈士纪念碑、馆、园为课堂,以社会窗口单位为载体,以军营、学校为依托的20多个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和双拥教育基地。由6支部队和沿线群众共建的312国道文明线,使河西走廊境内1000多公里的干线上,连续两年杜绝了“三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