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阅读
  • 0回复

狮泉河印象——阿里纪行之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9-01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边地行

  狮泉河印象
  ——阿里纪行之四
  本报记者 张忠
  发源于冈底斯山麓的森格藏布河自东南向西北,流经有着“世界屋脊上的屋脊”之称的藏西高原,阿里首府狮泉河镇便坐落在这条河流与新藏公路交汇处。
  抵达狮泉河镇已是夜里11时多,红色夏利出租车穿行于主要街道,两旁的店铺依然灯火闪烁。听司机旺青说,镇上是去年开始有出租车的,如今已有30多辆。有趣的是,夏利车都是由卡车“背”进来的,靠自己的四个轮子,它们无论如何也进不来、出不了狮镇外围方圆百里。
  镇上常住人口虽说仅有1万余人,然而在人口稀少的阿里,它却是首屈一指的繁华之地。3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漠,只有沿河两岸丛生的红柳点缀着生机,冬春季节有几户牧民前来放牧,便成了这里最早的“流动人口”。1964年,随着新疆至西藏的公路建成通车,狮泉河镇开始兴建。
  从前,“吃菜难”是西藏人的普遍窘况,偏远的阿里更是困难。4年前建成的狮泉河综合菜市场拥有90个摊位,使狮泉河人“吃菜难”的状况大为改观。在菜市里,我们看到30多种蔬菜瓜果,价格也并非想象中那样“昂贵”。新鲜的芹菜和青椒4元1公斤,鸡蛋每个0.8元。活鸡则是论个卖,四五斤重的价格在30至35元之间。地区文化局的几个小伙子拎着一只活鸡和两兜时鲜蔬菜兴冲冲地走出市场,一问,是几个单身汉准备搭伙过周末。市场管理人员陈永辉介绍说,这里每日蔬菜上市量在1000公斤左右,主要运自拉萨和新疆的叶城。近年来当地也开始自产一些蔬菜。据了解,为了改善群众生活,地区财政今年将再投200万元,在城东新建一个设施更为齐全的综合市场。
  漫步狮泉河镇,变化和繁荣无须刻意寻觅。市中心的邮电营业厅前张贴着移动电话入网费下调的告示,公用电话标志则随处可见,狮泉河与外界的通信已变得十分便利。而在改革开放之前,这里与外界的信息传输只能依靠无线人工电报;遇上大雪封山的冬季,半年的家书只能在春天的某一刻同时到达,漫长的冬天里人们不知有过多少次黯然神伤。虽然供电依然十分紧张,但随着陕西、河北两省援建的有线电视网的开通,如今,镇里人在夜间可以选择收看多达22套的电视节目。
  离开狮泉河镇的那天清晨,我们特地前往镇东北山坡上的烈士陵园凭吊。清辉映照象征着顽强生命力的红柳林,孔繁森同志墓就坐落在那里,一旁是牺牲于1951年的进军阿里先遣连英雄李狄山之墓。为了西藏而献出宝贵生命的两代人如今紧紧相依在一起,像在无声地诉说着阿里走向今天的不凡轨迹。(附图片)
  狮泉河集贸市场一角。本报记者 张忠 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