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阅读
  • 0回复

学会拿笔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9-01
第10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学会拿笔杆
  齐鲁人
  “领导同志要学会拿笔杆”,这是邓小平同志早在一九五○年发出的号召。斗转星移,四十八年过去了。小平同志的这一号召,在今天仍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仔细想想,领导同志学会拿笔杆,动手写文章,的确益处多多。集中到一点,就是对提高领导同志的整体素质善莫大焉。
  写文章总要有点学问,这就促使领导同志认真读书,开阔知识面。理论水平低,知识面窄,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知半解,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甚了了,对相关的政治、经济、哲学、历史、科技、文学等方面的学问茫然无知,腹无诗书,胸无点墨,让他写文章,岂不是赶鸭子上架,难矣哉。即使勉强敷衍成篇,也不像样子,羞于见人。
  写文章总要有点新意,这就促使领导同志勤于用脑,善于思考问题。不思考,就只会人云亦云,没有真知灼见;不思考,就只会老生常谈,写不出深意、新意。而写文章,是锻炼用脑的好方法。通过写文章来养成思考的习惯,有助于克服墨守成规、故步自封的惰性,战胜人云亦云、照抄照转的平庸,树立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意识。
  写文章总要有点深度,这就促使领导同志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有的同志自以为理论学得差不多了,对问题的认识很深刻了,可是这种良好的自我感觉往往经不起拿笔杆的实践考验。一旦要动手写出来,他就会恍然大悟,发现自己对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真正学懂弄通,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和把握远非深刻、准确,对问题的分析还处在非常肤浅的程度上,并没有什么创见和突破。这样,他有什么理由自满自足、沾沾自喜呢?有什么理由不去克服浅尝辄止的毛病,下功夫深入学习科学理论呢?
  写文章总要有点感悟,这就促使领导同志转变观念,改进作风。体验是最好的老师,体验也是最生动的自我教育。当你亲自动手写决议、报告、总结、文章等,经历过夜以继日、绞尽脑汁地提炼主题、推敲词句之后,就会真切地体验到写东西这种特殊的脑力劳动的艰辛,从而发出一个个反问:眼下过多的文件、材料,难道不该下决心精简一下吗?好不容易搞成的有价值的文件、材料,难道不该充分加以利用吗?而“笔杆子”们作为难得的人才,难道不该发自内心地爱护、培养和使用吗?
  领导同志亲自动手写文章,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全国解放之后;无论是在行军路上、炮火间隙,还是在昏暗的油灯下和简陋的窑洞里,都手不离笔,写下了大量文稿。邓小平同志在年近九旬的高龄,还孜孜不倦地逐篇审定了《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全部文稿。这些,使我们一想起来就感到无比钦敬。毫无疑问,各级领导干部应该踏踏实实地学习老一辈革命家的这种精神。
  实际上,领导同志拿笔杆,优势是很多的,条件是具备的。他们学历一般都比较高,了解情况比较多,看问题比较全面。退一步讲,领导同志如果确实因为太忙,实在无暇动笔,对自己的署名文章至少要出思想、出意图、出路子吧?至少要动手补充、修改、润色吧?只要甩开“拐棍”,领导同志是完全可以写出有见地、有个性、有特色的好文章。而有些领导同志,原本就是写文章的高手。对于他们来说,不是学会拿笔杆的问题,而是不要丢笔杆的问题,丢掉了笔杆,无论对工作、对事业还是对自己,都是一种损失。
  当年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拿笔杆是实行领导的主要方法”,“不懂得用笔杆子,这个领导本身就是很有缺陷的。”面对小平同志的教诲,我们每个领导同志不妨扪心自问:我有没有这方面的缺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