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对无证者说 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1-12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

  一次性注射器、植入体内的钢针……这些本该安全的医疗器械,相当一部分未取得注册证,威胁群众健康———
  对无证者说 不
  本报记者 田俊荣
  国家医药管理局日前进行的全国医疗器械注册情况抽查,让记者活生生地看到了什么叫无证医疗器械。
  如此消毒———开水烫几遍
  上海新卫塑料制品厂,一间墙皮掉落的旧房里,一位女工正麻利地组装导尿管。室外即是一座石砂运输码头,窗户大敞,黄尘飞舞。当问及这种导尿管有什么消毒措施时,这位女工说:“有,有,出厂前要拿开水烫好几遍呢。”该厂负责人坦言,产品都未经过注册,年销售额达50万元,销往上海5家有名的大医院。上海医药管理局的检查人员当场将其查封。
  医疗器械管理走在全国前列的上海尚且如此,其他一些地方更为不堪。据初步统计,这次有针对性的抽查,在广东、河北、辽宁、湖北等5省、市进行,被检查的24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经销单位、医院中,产品没注册的有20家。
  进口二手CT,60%是“炸弹”
  国家医药管理局颁布的《医疗器械产品注册管理办法》明文规定:进入中国市场的任何一种医疗器械产品,均须经医药主管部门注册。注册,不仅仅是登记备案,而是对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企业质量保证能力的缜密审查,是一种市场准入制度。在各级医药主管部门的努力下,截至1997年6月底,共有1.31万项国内产品和1418项进口产品获得注册。但是,大量的无证产品依然在市场上鱼目混珠。进口的二手CT便是极典型的一例:落户国内的已有1500台左右,而到国家医药管理局申请注册的只有10台。据统计,这1500台中,有质量问题和应报废的约为900余台。这意味着,进口二手CT几乎60%为“隐形炸弹”!
  企业拿不出医疗器械注册证
  在抽查中,记者发现,相当一部分单位对医疗器械要注册的意识淡漠。上海中南大药房,店堂内流光溢彩,布局考究。检查人员刚拿起一个乳白色的松下助听器,售货员忙掏出说明书,指着一处文字说:“注册了,注册了。”只见上边标着:“根据日本工业标准(JIS)C5512—1986测量和指定。”殊不知,进口产品除接受产地国的注册外,还须经过中国政府的注册。不少医疗器械企业负责人闻说查证,都擂着胸脯夸说“三证”齐全。检查人员追问究竟是哪三证,一般的回答是:生产许可证、税务登记证和卫生批准文号之类的,独独没有医疗器械注册证。
  另外,医疗器械的使用主渠道是医院。少数医院不严格遵守已有的规章制度,给无证产品开了绿灯。因此,人们呼吁医院带头对无证医疗器械说“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