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救救渭北排碱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1-14
第10版(社会周刊·读者来信)
专栏:呼吁

  救救渭北排碱渠
  贯通渭北15个乡(镇)、237个村、78万亩耕地,总耗资约8781.69万元的排碱除涝工程,1974年开工,1992年基本完成并通过省级验收。工程建成后使控制区地下水位普遍下降,灾害面积大大减少。0米—2米碱水下降,地下水位埋深0米—2米的面积从1976年的41.5万亩减少到1981年的5.6万亩,明水面积从1976年的5万亩减少到1981年的2000亩,盐碱地从1976年的23万亩减少到目前的1.5万亩,地下水逐渐淡化,保证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为粮棉高产稳产奠定了基础。据排碱指挥部提供的资料:1985、1986、1987年粮棉产量连年递增,粮食亩产分别为452公斤、477公斤、525公斤;棉花亩产分别为43公斤、61.5公斤、73.7公斤(皮棉)。
  近年来,由于排碱渠淤积严重,工程效益不能正常发挥。据调查:干支沟淤积平均2米—3米深,分毛沟淤积平均1米左右,局部地段已被人为倾倒的禾秆垃圾填满。据对东干支沟17.38公里的实际测量,总淤积量达32.65万立方米,深度大部分在3米,个别地段达4.1米,严重影响着排碱效果。
  造成以上状况的原因:一是管理工作跟不上,维修工作有计划、缺资金,难以落实。二是宣传力度不够。部分群众的排碱除涝意识不强,人为地向排碱渠倾倒杂物,致使部分渠段严重堵塞。三是逢涝灌溉渠水大量退水于排碱渠,逢旱又堵截排碱渠水灌溉。四是由于地面径流冲刷、冻融剥蚀长期淤积于排碱渠中。
  这一情况望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早日采取清淤措施,以充分发挥排碱工程的作用。
  陕西省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 宗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