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回顾与展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1-15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

  回顾与展望
  农业部部长 刘江
  1988年,由农业部建议、经国务院批准的“菜篮子工程”,开始在全国组织实施。十年来,“菜篮子”产品的产销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副食品市场供应愈来愈丰富,价格趋于平稳。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这些年“菜篮子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副食品生产持续快速增长,从根本上扭转了供应长期短缺的局面。十年来,“菜篮子”产品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均增长很快。1997年,全国肉、蛋、奶、水产品、蔬菜、水果六大类产品的总产量与1987年相比,年均递增速度分别为10.8%、13.5%、7.9%、12.4%、7.2%和11.6%。肉、蛋、水产品、蔬菜人均占有量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二是产品结构趋向合理,品种增多。目前“菜篮子”市场品种繁多,质量提高,各种档次的初加工、精加工品琳琅满目,基本做到了淡季不淡,均衡上市,均衡供给能力大大增强。三是“菜篮子”产品产销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目前全部“菜篮子”产品的价格和经营已经放开,农民及多种形式的合作经济组织参与流通,区域性市场网络和全国大流通的格局逐步形成,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完善。四是改善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增加了农民收入。目前,肉、蛋、奶、水产品、蔬菜、水果六类“菜篮子”产品的产值已占整个农业总产值的52%左右。
  “菜篮子工程”建设所以能够充满活力,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改革了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形成的“菜篮子”产品统购包销、低价供应的制度,价格随行就市,市场机制的作用充分发挥。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经营上的自主权,他们在确保粮食增产的基础上,可以按照经济效益原则,按照价格信号自主发展多种经营,这就为“菜篮子”产品的快速增长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其次,“菜篮子”产品的流通,形成国有、集体、个体和私营多渠道竞争、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一大批种养专业户、个体运销户、多种形式的联合体和股份合作制企业,在“菜篮子”流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与原有的“菜篮子”产品流通渠道并驾齐驱,相互促进,相互补充。
  第三,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菜篮子”市场体系建设有了较大发展。目前,全国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已发展到4000多家,作为连接和销售的中心地位已经确立,各地越来越重视发挥批发市场的信息导向和产品集散作用。
  第四,坚持市长负责制,逐步摸索出利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调控市场的成功做法。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根据经济改革及“菜篮子工程”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提出要根据城镇建设发展和居民消费需求的变化,抓紧组织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这是一项具有战略性的重要举措。我们将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一是加强统筹规划,搞好生产基地的布局调整。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工业化和城镇建设的发展,“菜篮子”生产基地正在从大中城市近郊区向远郊、周边地区和农区转移。要顺应这一变化,坚持市场导向,做好生产基地的统筹规划,加强规模化、区域化和现代化的生产基地建设。二是加快“菜篮子”产品的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要继续深化改革,建立科技面向生产、面向农村的新机制,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提高“菜篮子”产品的科技含量。三是以批发市场为重点,加快“菜篮子”市场体系建设。要根据商品的流向流量、交通通讯以及交易习惯等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市场体系建设。四是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产销合作组织,推进“菜篮子”产品的产业化经营。五是健全“菜篮子”产品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宏观调控体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