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八方评说菜篮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1-15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

  八方评说菜篮子
  政府官员
  闵耀良(农业部市场信息司司长):组织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必须始终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着眼于大生产、大流通、大市场。具体说,一是在生产上,实行总量增长与品种质量提高相结合,发展城市郊区生产与建设农区大基地相结合,扩大初级产品生产与发展加工增值和转化相结合。二是在市场流通方面:(1)实行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相结合,搞好市场布局规划,规范市场运作,加强信息服务。(2)坚持多渠道竞争、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与培育农民合作购销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相结合。(3)发挥市场调节的基础性作用与实施适度宏观调控相结合,既保证市场供应,又增加农民收入。
  张冬科(农业部全国菜篮子工程办公室副主任):90年代以来,城市居民“菜篮子”产品消费不仅数量增长,而且不少产品质量方面的需求越来越高,而为数众多的农村居民的商品性消费也将持续增长。据此,今后“菜篮子工程”建设将面临提高产品供给数量和质量,提高供给在季节间和地域上的均衡性,提高市场流通效率;提高宏观调控运作过程中的信息化、法制化程度等一系列挑战。政府推动“菜篮子工程”建设的着力点相应地转向农民、商人和市场力所不能及的环节和领域上来。
  皮兆根(财政部商贸司司长):近年来,财政部门想中央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积极支持“菜篮子工程”建设。中央财政从1988年开始每年拿出几个亿的资金扶持畜禽生产和安排市场建设,1994年以后,又专门设立了中央副食品风险基金,专项用于支持全国“菜篮子工程”建设。地方财政不仅通过预算建立了10多亿元的副食品风险基金,还会同有关部门一起通过征收新菜地开发基金、市场价格调节基金等,确保“菜篮子工程”资金投入。1994年到1996年利用中央副食品基金,各地建立起了155个种禽、种畜场,108个生猪产销一体化基地,5个国家级商品猪基地,124个“菜篮子”基地。
  孟学农(北京市副市长):几年来,在“菜篮子工程”建设方面,我们重点抓了四项工作:一是狠抓副食品基地建设。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全市基本菜田达到65万亩,并逐步做到了全年均衡供应。二是完善市场供应服务体系。目前北京市已形成了以6大批发市场为龙头、57个区域性中小批发市场为骨干的货源集散网络。三是逐步规范市场管理。通过清理无证市场、撤销主要大街和重点地区占路市场,提高了市场管理的规范化、有序化。四是加强政府宏观调控。逐步完善了主要农副产品零售指导价管理制度,建立快速、灵敏的重要副食品产销与价格监控体系。
  王茂兴(寿光市副市长):山东省寿光市实施“菜篮子工程”以来,累计投资2亿多元,建设了一个占地680亩的大型蔬菜批发交易市场。由于该市场的龙头牵动,有力地促进了全市蔬菜产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一、市场的建设和发展促进了蔬菜流通。目前该市场日均上市蔬菜多达500万公斤,其中有2/3是当地菜,保证了寿光蔬菜产得出、销得了、卖得好。二、市场的建设与发展有力地带动了蔬菜的大规模生产。1997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55万亩,总产量超过25亿公斤,农民收入达24亿多元。同时,该市场还带动周边十几个县市区发展蔬菜几十万亩,建成了以寿光为中心的“百万亩大菜园”。
  消费者
  曹藏虎(甘肃省畜牧局):80年代以前,“菜篮子”很单纯,是青一色的蔬菜。肉、蛋、奶作为“高档食品”,犹如“王谢堂前燕”,难以“飞入寻常百姓家”。而如今市场的肉、蛋、奶量多质优,肉、禽、蛋、奶常年均衡供应,淡季不淡,旺季更旺。不论步入哪一个农贸菜市场,映入眼帘的便是鸡鸭鱼虾猪牛羊——新鲜肉,应有尽有;赤橙黄绿青蓝紫——新鲜菜,色彩纷呈。买菜的川流不息,熙熙攘攘,满载而归;卖菜的笑脸相迎,应接不暇。城里的肉铺子、肉市场、售蛋亭、售奶亭随处可见,鲜肉、鲜奶、禽蛋及其制品琳琅满目,城里人“啥时想吃啥时买”;乡里牲畜交易所、农贸市场上的菜牛、菜羊、分割肉应有尽有。乡里人养些牛、羊、猪、鸡“卖也由俺,吃也由俺”。
  赵其林(山西省运城地区建筑工程总公司):十年前,城乡居民吃菜确实困难,北方地区春天是青黄不接,仍吃冬天储藏的萝卜、大白菜,就连有些农户也是“油泼辣子上等菜”。而眼下,一年四季青菜、鲜菜不断,品种繁多。三九寒天可以买到蒜薹、黄瓜、茄子、西红柿、豆角、芹菜……还有新鲜的猪、牛、羊肉、白宰鸡、活鱼、干虾、鲜鸡蛋……任你挑来任你拣,可以随吃随买,再也不为冬菜的储备犯难了。
  曹长灿(安徽省安庆市委党校):我国经济现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经近十年努力已大获丰收的“菜篮子工程”,应抓住新的发展契机趁势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大发展。为此,应从思路上把着眼点从仅“为民生”调整到“为国计”,其核心要求就是,将原只作为居民生活的“菜篮子工程”,着意培植为能按市场内在要求配置资源、产业关联度高、充分具备成长开拓功能以带动经济综合发展的“经济增长极”。
  专家学者
  李炳坤(国务院研究室农村司司长):现今的“菜篮子工程”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菜篮子”产品生产流通格局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菜篮子”产品大生产、大流通的格局已经基本形成。二是大量专业户迅速成长,整个“菜篮子”产品生产专业化、区域化特点明显增强。三是现代化的、工厂化的生产方式正在快速推进。今后“菜篮子工程”的发展,首先要更加重视广大工薪阶层和广大农村市场的潜力开发,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的城镇化水平。另外,必须下大力气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并必须让农民在合作组织中真正发挥作用,使农民和企业或生产环节的利益和流通、加工诸环节的利益联为一体。
  张文宝(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近年来,“菜篮子工程”取得了很大成绩,也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总体目标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有许多经验值得总结。今后“菜篮子工程”的发展应当将更大的精力放在抓市场供求信息的采集和发布上,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农民合作组织的健康发育,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加强“菜篮子”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陈吉元(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菜篮子工程”实施十年来成效显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菜篮子”产品生产取得了极大的发展。除了奶类与水果外,全国肉、蛋、菜等“菜篮子”产品人均占有量都已达到和超过了世界人均占有水平。蔬菜、副食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建立了多层次的市场体系,多种商业组织形式构成的流通网络体系基本形成。从当前看,个别地方出现了某些“菜篮子”产品卖难、价格下滑的问题,从长远看,这些问题的解决应主要从提高农民收入、扩大农村消费的角度考虑。因为农民的收入太低,对“菜篮子”产品的消费受到抑制,农民的消费潜力难以发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