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卖葡萄干的热瓦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1-15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卖葡萄干的热瓦甫
  陈立军
  新疆小伙儿热瓦甫长途跋涉来到石头城,不仅为城里人带来了难得的民族风味,而且也开阔了自己的眼界。这趟远行,他没有白跑……
  我在吐鲁番结识的维族小伙热瓦甫骑着小三轮到南京了。我抽空儿去看他。
  热瓦甫到南京不过三个多月,就告别了和同伴一起挤毡棚的日子,搬进了迈皋桥附近一条小巷的平房。迎门的墙上,挂着一幅羊绒挂毯,旁边是几把漂亮的马刀。屋子的里间摆满了大大小小的防潮塑料袋,贮存着从家乡运来的葡萄干。他和四个同伴,一人一顶小方帽,竖条衬衫,罩着维族小褂。他们把葡萄干摊进平箩里,架起平板小三轮,开始了一天的异乡生活。
  热瓦甫告诉我,南京的清真饭馆不多,想吃上地道的西部风味是件难事。他的早餐一般是一碗牛肉拉面和两个烧饼。热瓦甫吃辣很厉害,连着加了两次辣油。他埋头吃着面条,嘴上两撇又粗又长的胡子一翘一翘的。店里的人都瞪大了眼。
  我们不紧不慢地上路了。热瓦甫说,今天我们往西走。莫愁湖公园门前被红红火火的小吃摊抢了风景。热瓦甫在一个人流较多的地方设下摊位,开始吆喝。在我印象中,新疆人酿制葡萄干是颇费心机的。每年8月的葡萄节后,熟透了个儿的葡萄被主人用井水一遍一遍洗净,挂进四面通风的蜂巢状酿房里,经过高原的日晒雾浸,个个清甜。到过新疆的人才能体会到,热瓦甫他们带来的是一种难得的民族风味。
  因为语言隔阂,热瓦甫多了些烦心的事。他只会几句简单的吆喝,无法与这里的人进行更多的交流。为此,热瓦甫买了一只小收音机,一来,生意淡的时候打开解解闷儿;二来,他正拜收音机为师,学讲普通话呢!
  买的人大都是尝尝鲜的,一斤半斤地买。但这不碍事,只见热瓦甫手中装葡萄干的袋子一点一点地缩小了,零钞小票慢慢地“钻”进了他的腰包。这会儿,他忙得连吃午饭的工夫都没有。中午,又是一碗牛肉面。
  平箩见了底儿。20多公斤葡萄干卖光了。热瓦甫哼着小调儿,乐滋滋地踏上回“家”路。在汉中门桥头,碰到了另外两个同伴。看来他俩的收获也不小。因为,两人正在一个修车摊前补车胎。他们走得太远了,车胎都“累”爆了。
  我没有参加热瓦甫他们每天晚上举行的清真饭馆聚会。因为,那里是他们的天堂。他们品尝着劳动的果实,一定很快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