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壮歌撼塞北——河北张家口抗震救灾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1-18
第1版(要闻)
专栏:

  壮歌撼塞北
  ——河北张家口抗震救灾纪实
  本报记者 何伟 余继军
  历史将铭记这个坐标:北纬41.1度、东经114.3度;
  人们将铭记这一时刻:1998年1月10日11时50分。
  华北塞外坝上突然剧烈震颤,顷刻间房倒屋塌40余万间,4万多人无家可归。我国地震台网测定,张北—尚义发生地震,震级为里氏6.2级。
  “房子建不起来,就摘下乌纱帽”
  灾情惊动中南海。当天下午,江泽民总书记和李鹏总理打电话向罹难者家属和灾区群众表示亲切慰问。
  正在省人大会上的河北省委书记程维高火速来到省抗震救灾指挥部。一项项果敢的决策,一道道清楚的命令,从这里传出。省长叶连松急驰500公里赶赴灾区一线,调集物资,现场办公。房在摇,地在颤,省市县三级领导及时到位,迅速决策,为抗震救灾有条不紊展开奠定了基础。
  最先在废墟上站起来的,是基层党员干部。小河子村支书高柱,把瘫痪的母亲放到简易棚后,就去抢险,三天三夜没进家门。海流图乡纪检书记李启旺的岳母被砸伤,一向信奉小家让位大家的他,直到次日才抽空回家,可岳母已身亡。海流图乡干部高玉明从土堆里爬出来的第一举动是跨上摩托到乡里报警,此刻他的母亲和妻子还在瓦砾中呼救。他说:“地震是天灾,我们无法避免,但却可以战胜。”
  震情就是命令。救护车队赶来了,亲人子弟兵赶来了,救灾物资陆续运来了。
  第二夜,灾民大都搬进了简易帐篷,穿着棉大衣,吃上了热汤面。
  第三夜,天魔再次露出了狰狞面目。大雪突降,天气骤冷,给刚刚定过神来的灾民生活又罩上一层阴影。夜已深,雪狂飞,前线指挥中枢张北县的一间会议室里,省委副书记许永跃又在召集各路“主帅”,商讨如何解燃眉之急,不让一个灾民冻死冻伤。
  突击建造1.2万间保暖简易房,抢在降温之前让灾民全部迁入!指挥中枢的紧急令掷地有声,并实行市县包乡、县乡包村、村包户的层层领导干部责任制。“房子建不起来,就摘下乌纱帽。”许永跃解释,“如果冻死一个老百姓,就是我们的犯罪。”
  1月17日,初战告捷,天寒地冻的灾区无一人冻死。
  “请把急难险重的任务交给我们”
  最先冲上抗震一线的,是人民子弟兵。某集团军三连是在拉练途中接到救灾命令的,来不及返回营地,星夜疾驰重灾区李家沟。战士们放下背包,打着手电,逐户摸底。缺吃的———组织调运空投的大饼馒头,凿开一眼毁坏的水井;少住的———把全村60余户人家安置到自备的棉帐篷里,自己住小窝棚;救伤员———迅速将伤员送往县医院。
  11日凌晨3时,记者在大河乡看到集团军某高炮旅的300名官兵正在向各受灾村进发。他们冒着余震的危险,冲进倒塌的房屋,扒开残砖烂瓦,掀起断木横梁,为老百姓抢出棉被和粮食。从大河乡到单晶河乡、海流图乡,哪里有倒塌的房屋,哪里就有亲人子弟兵的身影。可是谁又曾想到,这些看似劲头十足的战士顾不上吃东西,已经连续奋战10多个小时了。
  截至目前,驻张家口某集团军共派出近7000名官兵进驻灾区,实施紧急救援,另有1万名官兵正集结待命。集团军首长向省委表示:需要多少部队,我们就给多少,请把急难险重的任务交给我们。
  在邢家梁村,老农乔荣说,他家本来就没存多少粮,解放军进村后,非要进已塌了半个屋顶的房子里去帮他扒粮食,他硬是给拦住了。“我瞅着他们一天就吃了一顿饭,这样下去怎么行。”
  13日清晨那场大雪落在了灾区,也落在了子弟兵心上。集团军下了“死命令”:凡有部队进驻的地方,群众必须全部住进帐篷。这天一大早,北京军区和集团军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的所有领导都下灾区“督战”。
  “还是社会主义暖心窝”
  重灾区张北、尚义是国家级贫困县,自救能力十分有限。去年春夏大旱,虫灾随后,入冬又赶上地震,真可谓雪上加霜,而震区人民却无时不感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11日清晨,在涿鹿通往灾区的路上,有人沿途在给灾民发放大衣和棉被。这就是家住涿鹿县大堡镇的全国个体劳模刘宝珍。当他得知张北发生地震后,就一路购买大衣、棉被送给灾民,直到手中的1.5万元全部花完。
  也在这一天,张北县两位个体车辆经营者高建龙、张玉平把刚刚从大连接回来的卧铺客车开往大河乡,把60多名老弱病残者扶上车,打开暖气,让他们在里边过夜。
  1月12日晚,一位中年妇女背着沉甸甸的大包裹走进了张家口市民政局,把400元钱和12条崭新的棉被交到了值班人员的手中。她叫田金芳,是唐山市棉纺厂的工人。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句普通老话,在灾区有着真切的注解。在通往灾区的崎岖路上,你每天都可以看到满载着各类救灾物资的车辆源源不断。它们有的来自邻近宣化、怀来,有的来自石家庄市、唐山市,也有的来自江西、安徽等省市。祖国四面八方的真诚问候和无私捐赠,燃起了灾区人民重建家园的强烈信心。
  走村串乡,昼夜巡诊的医疗队深受灾区人民喜爱。在单晶河乡某部“快速反应救护队”的帐篷里,记者注意到,几分钟之间,就有10余位灾民忧愁而来,满意而归。在几十平方公里的地震灾区,共有来自军地两方的医疗队25支。
  在得知双脑包村三级甲等残废军人韩玉贵受难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医疗队迅速赶来。雪天路窄湿滑,汽车根本无法开到山包后面的村子。医疗队员当即徒步数里,把药品和300元钱交到韩玉贵手中。老人激动地说:“还是社会主义暖心窝!”
 代表宁夏530万各族人民深情厚意的5万公斤优质大米在银川火车站装运上车,紧急运往灾区。新华社记者刘泉龙摄(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