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东方情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1-18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东方情缘
  冯向杰
  中国画家代表团下榻在贝尔格莱德市中心的哈西诺饭店。晚饭后,我从住地朝不远的斯拉维亚广场走去。街上已是华灯初上,初冬的贝尔格莱德并无寒意。我无暇欣赏在夜色和霓虹灯辉映下的欧式古典建筑和光顾那些陈设琳琅的店铺,思索着要见一位通中文的南斯拉夫小姐。
  这是一间纯欧式格局的客厅,书橱里放着大量的中国书籍,书桌上摆着各种中国的瓷器和石雕,客厅里随处可见中国的工艺品。一位身材小巧玲珑的小姐跪在地毯上,一边忙着摆弄放满酒、果、食品的茶几,一边用流利的汉语滔滔不绝地陈述:“我了解中国,我在中国度过了最美好的时光……早就听说中国画家要来南斯拉夫办展览,今天终于把你们盼到了……”她白皙的脸和智慧的眸神始终流露着兴奋。这是我初次见到玛丽娜———一位南斯拉夫的小姐。
  画展的时间长达两月有余,这期间接触最多的是玛丽娜。她经常打电话询问我们需要什么帮助。实际上,从画展开幕到一些交流活动,玛丽娜已经是我们的义务翻译了。她随请随到,有时不请自到。她总是风风火火地从她任职的人民大学赶来,又风风火火地回去上课。电视台几次采访配的翻译自感力不胜任,只好请玛丽娜到场。电视播出后我们为看不到玛丽娜的影像感到负疚,她却说:“有我的声音就够了。”
  玛丽娜对中国画展的无私奉献,缘于她对中国的特殊感情和她对东方文化的热爱。在那个中西结合的客厅里,她接待过多少中国人、东方人;帮助过多少身处异国的中国人、东方人,连她自己也记不清了。
  玛丽娜生于1964年,父亲是位有声望的兽医,母亲是位翻译家。她母亲从翻译的大量作品中了解了中国,从而向往中国,想去中国看看,但直到去世也未圆这个梦。幼时的玛丽娜从母亲那里最早知道东方有一个神秘大国,那里有人工筑起的万里长城,有黄色的大河,还有许多神奇的故事。上中学时她就想将来到中国留学,代母亲去圆这个中国梦。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她没有先去中国留学,而是去了朝鲜。但总算到了东方,离那个她向往的古老大国近了许多。在朝鲜学了一年半朝语,成为南斯拉夫第一个学朝语的人,而且在那里还结识了不少中国朋友。在这些朋友的帮助下,1982年她作为中南交换留学生来到了中国,先上北京语言学院,后又到北大东语系学中、朝语言和文学。她终于看到了黄河,登上了长城,也游历了中国许多山川名胜。中国从此成了她心中的乐土。留学期间她学习十分刻苦。中国的文学、艺术、哲学以至于佛学……她统统都想装进自己的脑子里。1986年夏天,她圆满完成学业。当老师、同学、好友向她祝贺时,她并不高兴,因为她知道要离开他们了。当她挥泪告别朋友,告别这个古老而将跨入现代文明的国度时,她没有坐飞机,而是乘坐北京至莫斯科的国际列车。她要慢慢地离开中国,再看看中国的山川和草原……
  回国后,她任职于贝尔格莱德人民大学,创办了汉语初、中、高级学习班。她招收的学生逐年增多,学员小到10岁大到60多岁。1989年她又创办了“东方之家”,专事介绍、宣传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是迄今为止南斯拉夫唯一的一个以个人的力量创办起来介绍中国及东方文化的民间组织。它以讲座的形式介绍中国的文学、绘画、书法、音乐、哲学……东方之家为旅南的中国人和东方人创造了展示自己的场所。她还自筹资金出版了东方之家刊物《花蕾》;翻译了中国电影并参加了南斯拉夫中国电影周。每年春节,东方之家都要举办一次盛大的春节聚会,过中国式的新年,使身居异域的中国人、东方人如在家园。
  玛丽娜有她自己的宏伟的计划,她着手翻译的中国书目有一长串,她还想和丈夫自费来中国拍一部《走向昌盛的中国》纪录片。为了使她的学生尽快学懂汉语,了解中国,她在自编、自印汉语课本。现在,玛丽娜心甘情愿地自背着那个硕大的“东方文化挎包”在奔波着,我祝愿玛丽娜这颗“花蕾”将会盛开溢香。
  题图速写:冯向杰(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