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阅读
  • 0回复

防震减灾西部先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1-20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地方热线

  地震,是一种自然力的表现。人类不能阻止它,只能认真研究它、认识它并防御它。
  我国是个多震灾的国家,西部属地震多发地区。西部各省区在防震减灾方面勇于探索,卓有成效。
  防震减灾西部先行
  本报记者 贺广华
  敢问苍茫大地
  西部,这片神奇的土地,充满希望活力,也多自然灾害。
  新疆伽师,一个不起眼的边陲小县。曾在1997年1月21日至4月16日不足3个月内,发生6级以上地震7次,大小余震1万余次。
  这一罕见的“强震群发”现象,引起世界的瞩目。它是怎样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在非地震断裂带的盆地之中?面对诸如此类的诘问,地震专家们坦承,人类对地震的认识还很不够。
  但人类不甘心屈服于地震的威胁。为最大限度减少震灾损失,我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地震科学研究。在西部青海、甘肃、新疆三省区,记者走访了不下10个地震监测台站;各种地震仪器,像哨兵一样,日夜监视着地球“脉搏”的跳动;地震科技工作者更以警惕的目光,长年默默捕捉着来自大地深处的异常。
  倾注心血与汗水,不会劳而无功。记者了解到,近4年,西北三省区地震局在青海共和、甘肃永登、新疆伽师等地震中,都曾有过中短临震预报的成功实例。这些成果的取得,显示了我国地震科技工作者挑战世界难题的决心和意志。
  然而,人类目前对地震孕育发生的规律还没有掌握,短期临震预报的准确率还很低,地震研究走向成熟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未雨绸缪,常备不懈
  我们虽无法阻止地震的发生,但却可以努力减轻它的损害。
  在甘肃,当地政府和地震局的负责同志向记者讲叙了一段难忘的往事。1990年10月,天祝、景泰两地发生了6.2级地震。震后3分钟,震区松山乡邮电所一位职工冒着房屋倒塌的危险,冲进话务室向县政府报告灾情;震后5分钟,天祝藏族自治县防震救灾指挥部全体成员到位,立即组织抗震救灾工作;震后12分钟,此次地震各项基本参数,及时上报省政府和国家地震局;震后22分钟,天祝县指挥救灾队伍奔赴灾区;震后5小时,首批救灾物资帐篷、食品、药物、手电筒等运抵灾区,医疗救护队将危重伤员送往医院;当天晚上,下起大雪,灾民住进帐篷;整个救灾过程中,没有出现慌乱,没有发生次生灾害,没有一起治安、偷盗事件……
  天祝位于祁连山区,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竟有如此快速反应能力,令人不可思议。原来他们得益于3个月前的一次预演。同年7月底,张掖市组织了全国首次大规模模拟演习,以检验地震监测预报、抗震设防、政府应变应急、抢险救灾、医疗消防、群众自救等多项综合快速反应能力,国家地震局以及全国11个省市区政府有关领导观看了此次演习。
  而早在此之前,张掖市就已出台了《地震综合防御暨震时应急方案》,抗震救灾应急措施层层落实到乡、村,并使之家喻户晓。未雨绸缪,得尝胜果,自在情理之中。
  也不仅是一个张掖,记者在西部三省区所到之处,各级政府无不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他们通过地震预案的制定与实施,把经济建设和防震减灾结合起来,把除害和兴利结合起来,努力减少震灾损失,成效可观。
  为了明天更安宁
  1997年9月,乌鲁木齐市以其“震害预测及防震减灾对策”项目,成为全国大中城市示范性样板工程,率先获得国家地震局验收。这则来自西部的消息,牵动并鼓舞了我国众多的城市市长。
  地震专家介绍该项目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它利用新的技术手段,对各种震害有关的数据、图形和城市基础资料档案进行计算机管理,实现可视化直观操作,具有动态的分析处理能力,为政府日常城市管理与规划、为救灾应急指挥决策等,提供了可靠依据和保证,标志我国防震减灾事业进入新阶段。
  开拓创新,常备不懈。多年来,西部防震减灾之所以卓有成效,其奥秘就在于此。
  1989年4月,我国首家地震专业博物馆,在兰州建成并正式向社会开放;1995年7月,我国第一个省级防震减灾十年目标实施纲要在甘肃问世;同年10月,我国首次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强化宣传试点在甘肃临泽举行;此外,西部地震科研多项成果位居全国一流;西部地方性地震监测网站建设初具规模;西部地震小区划有声有色……
  这些足以说明西部的清醒与自觉。而这些付出,已经并将继续造福于西部人民。
新疆喀什地震局职工坚守岗位。郭宗福摄(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