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9阅读
  • 0回复

新的纺织工业基地——郑州本报记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4-10-29
第2版()
专栏:

新的纺织工业基地——郑州
本报记者 陈迹
郑州的西郊原来是一片农田,现在在这里出现了一座座现代化的纺织工厂。今年七月一日,国营郑州第一棉纺织厂投入生产,它拥有的五万枚纱锭和一千五百台织布机已经完全转动了,每年将给国家生产五万件棉纱和一百二十万匹细布。在这座工厂的东边,建筑工人们正在建设着另一座新厂——国营郑州第三棉纺织厂,它比国营郑州第一棉纺织厂大一倍,拥有十万枚纱锭、三万四千枚线锭和两千五百台织布机。它将在明年春天投入生产,生产的品种也比一厂多。国营郑州第四棉纺织厂也已经开始筹建。将来这里还要建立第五个棉纺织厂和新型的棉布印染厂。这些现代化的纺织工厂建成以后,将使郑州成为新中国一个强大的纺织工业基地。
郑州市本是一个建设纺织工业最好的地方。郑州交通发达,处于京汉、陇海路的交叉点,又是我国著名的棉产区——河南省的腹心。在郑州的周围,到处可以看见大块的棉田。西有洛阳、灵宝,东有商邱,北有安阳,都是品质优良的棉花的产地。这里棉花的绒度长,色泽好,耐拉力强,是纺织工业最好的原料。郑州天气温和,不炎热;没有江南的黄梅雨季,又是建设纺织工业的有利条件。
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为了合理地分布工业区,使工业接近原料产地,改善各地人民的生活,决定在郑州建设纺织工业。一九五二年七月一日,修建了拥有三万枚纱锭的国营郑州第二棉纺织厂。经过短短的两年多时间,现在郑州已经建成和即将建成近二十万枚纱锭的棉纺织厂。这种发展的速度是中国纺织史上所没有过的。
郑州纺织工业是建立在我国机器制造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的。郑州新建的纺织工厂的全部机器设备,都是我国自己制造的。走进郑州第一棉纺织厂,一排排淡绿的机器吸引着人们的视线。这些机器,有的来自上海和天津的纺织机械厂,有的来自西北和西南的纺织机械厂,有的来自郑州纺织机械厂。这些机器的效能都很高。中国的新型摇纱机、整经机,都有着自动的设置。只要有一根线断了,就会自动停车。但是机器制造工人们并不满足这样的成就,他们还在努力制造着更好的纺织机器,今年郑州纺织机械厂工人们已经制造出九种新产品。在郑州纺织机械厂的仓库里,好几座单程清花机已装进木箱,准备运往郑州第三棉纺织厂和石家庄、北京新建的棉纺织厂去。这种单程清花机比旧的二道清花机,要提高清棉的产量百分之一百六十七。现在郑州纺织机械厂工人又在大量地制造着中国历史上所没有的槽筒式络筒机。在装配车间里,十多台三公尺长的淡绿的新络筒机快要装好了。这批络筒机比我国常用的往返式络筒机优越多了。它每分钟能转三千转。在它上面还设有自动的设备。一根纱断了,纱管就会自动地跳起,不会发生空转,滚坏棉纱。它所络好的纱,没有黑色的斑点,保证了棉布的质量。明年郑州第三棉纺织厂将要全部采用这种高速度的新络筒机。
随着郑州纺织工业的发展,新的技术力量也迅速地成长起来了。郑州第一棉纺织厂细纱车间和织布车间,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工人是新工人。他们在十个月以前还没见过现代化的纺织工厂,现在他们只经过四个月的学习时间,都成了技术工人。细纱车间所有的新工人,每人都能看到四百枚纱锭,有的能看到六百枚纱锭。织布车间所有的新工人,每人都能看二十四台织布机。过去一个新工人要达到这样高的技术水平,至少要工作好几年。十九岁的井留妞在十个月以前还是一个农村姑娘。她第一次看见呼呼转动的细纱机,简直不敢去摸动纱管,生怕纱管碰断她的手,曾经在一天之内,没有能接上一根断头,她偷偷地躲在被窝里流泪,责备自己:
“我为什么这样不中用?党让我学技术,工厂等我开工,我能这样下去吗?”她下定决心,更加努力地学习,四个月就掌握了细纱工的技术。今天她一个人站在细纱机前面看管着四百枚纱锭,显出很有把握的样子。织布工刘秀云初次走进织布厂,听到流水般的哗啦哗啦的织布声,感到头昏眼花,不敢走近织布机,她的老师——上海女织布工范桃妹便亲切地抓住她的手,安慰她说:“小妹妹,不要怕,跟我来,我是个先进生产者,我一定也把你教成一个先进生产者。”刘秀云听了老师的话,很感动。她说:“老师早到迟退,牺牲休息时间,全心全意教我;我不赶快学会,也对不起老师呀!”她学习开车,睡在床上也用帚子比划着开车的姿态。有时候,她梦见自己的手很灵活,像老师一样熟练地穿扣、接头。这样经过三个多月时间,她就能看三十二台织布机了。学习考试,她得了个特等奖。现在她已经是郑州第一棉纺织厂的优秀的挡车工,织出的布很少有废品。她很感激地告诉我:“我今天能织出好布,要感谢上海老师。”国营上海第二、第五棉纺织厂的工人,为了教好她们,放弃自己的假日,用最快的方法把最新的技术传授给她们。有些上海女工在教会了她们以后,又自动地要求到郑州来,跟她们一道建设郑州的纺织工业。
郑州纺织工业的发展,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和支持。在郑州花纱布公司的批发部里,我看见许多郊区的农民来购买郑州第一棉纺织厂的标准细布。他们都夸奖这种细布,说这种细布价钱便宜,品质优良。许多农民写信给郑州纺织工人,决心提高棉田的单位面积产量,支援纺织工业的建设。开封市郊红光农业生产合作社社员张金良说:“从前俺买一尺黑细布,要十斤麦子;现在只要三斤麦子。俺多种棉花支援国家,也就是支援咱们大伙儿。”他决定要把棉花产量提高一成。农民周春霖解放前连个宽敞被子都没有,盖着头盖不着脚。他说:“这几年毛主席叫咱组织起来多种棉花,咱才换上新被子,穿上细布衣。”现在他正在努力争取棉花的丰收。去年河南农民种了一千万亩棉田,今年又比去年多种了八十七万亩。一九三七年是解放前河南棉田最多的一年,但也只有六百万亩。一九二九年河南每亩棉田只收到十七点一斤棉花。今年他们每亩要收获二十七点五斤棉花。现在河南农民们正在努力改进技术,争取更高的产量。在广大农民和工人的支援下,郑州纺织工业的发展前途无疑是十分光明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