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到非洲办农场——中几科巴农场访问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1-22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

  到非洲办农场
  ——中几科巴农场访问记
  本报记者 何加正
  科巴农场位于几内亚首都科纳克里以北大约130公里的地方,不远处就是隐约可见的大西洋。这里是典型的热带非洲气候,到处是茂密的树林和草丛。由我国农业部派出的50多位干部和专家就是在这块肥沃而又原始的土地上,和当地的非洲人一起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办起了一座具有相当规模的农场,并在几个月时间内就有了水稻等收获。
  我们前去采访的时候,北京虽然已入冬季,但地处非洲西海岸中部的几内亚却仍然酷暑难当。到达科纳克里那天,一下飞机,我们就被前来迎接的农业部农业司崔世安司长和原副司长、现在的农场项目负责人孙小平的外貌惊住了。崔司长来了3个月,又黑又瘦,差不多快成非洲人了。孙小平也快成了个地道的农民。他们在这里遇到了什么样的艰辛?付出了什么样的辛苦?不用说一句话,似乎全都写在了脸上。
  谱一曲中非合作新篇章
  在科纳克里匆匆休息一夜,第二天一早,我们就坐上农场的汽车向农场所在地科巴县驰去。这里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出城以后,映入眼帘的是全无尽头高低起伏的绿色原野,繁茂的草野上间或有一些高大的热带树木,到处郁郁葱葱,很有些像我国海南岛的农村风光。有人形容海南岛扁担插在地上都能发芽,我们开玩笑说这里恐怕电线杆也能长出枝桠。由于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加之除了暴雨以外,几乎没有台风和洪水等袭击,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几内亚属于全球最贫困的国家之一,大部分土地还没能得到开发利用,也是撒哈拉以南粮食短缺国家之一,700万左右的人口,每年大约短缺30万吨左右的粮食。1996年,我国农业部根据几内亚方面的要求和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组成农业代表团赴几内亚考察访问,达成农业合作开发的一致意见。去年1月,农业部根据“有创业精神,有事业心,有能力,肯吃苦”这样一个最起码的标准,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挑选了由机关干部、农业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等组成的50多人的队伍陆续来到几内亚,开始了一项全新而又艰苦的创业。
  和过去不同的是,这是一个在全新思路指导下形成的非洲合作项目。它既不同于过去那种单纯的对非洲的援助,同时也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项目。它的基本目标是要通过5至10年的努力,帮助几内亚在现有的基础上增产30万吨粮食,逐步实现粮食自给;但又不能完全依赖政府,加重政府负担,要有自我发展能力,按经济项目运行。因此,来这里的人必须要有开拓进取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而作为第一步,吃苦耐劳又尤为重要。
  科巴农场正是在这样一个指导思想下所进行的一个全新的试验。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面包车空调有限,车内闷热难当。大家干脆打开车窗,让热风吹进来一丝凉爽。偶尔可见当地居民在树荫下或凉棚里纳凉聊天。后来我们才发现,这里有着极其不适合户外劳动的气候,这或许是大部分土地未被开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愈接近农场,道路愈颠簸。而道路两旁的植物也愈显浓密,都是一人多高的荆棘和各种高大的树木,有些密得差不多连小动物都挤不进去。只有在有村庄的地方才有些空隙。
  早在北京的时候,就零星听说农场办得很辛苦,也很有成就。到底艰难到什么程度?有什么样的成就?不来这里是想象不出来的。农场的场部是我国早年援助几内亚的一座糖厂旧址。刚来时到处是倒塌的厂房和废旧的机器,杂草丛生,蚊虫横飞,人无藏身之地。如今,经过大家几个月的艰苦努力,四周已修建了2750米的围墙,修建了宿舍、餐厅、厕所、水塔等生活设施;还建起了农机棚、油库、发动机房、饲料厂、养鸡场等。一座6000多平方米的晒谷场也已建成。我们参观的时候烈日难熬,一分钟都不想在太阳底下呆。而我们的这些援非人员就是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完成这一切的。一位同志指着围墙外一人多高密不透风的荆棘丛说,脚底下这片土地原来和外边一样,硬是开垦出来的。
  更重要的还在农业生产的开发。来到农场的庄稼地,一望无际的水田平整如镜,第一期整治的有5000多亩,栽插的秧苗葱绿茁壮,看上去和江南的水田没有什么区别。经过培训的当地农业工人正在田头除草喷药,兴致勃勃。从1月6日第一批赴几人员到达到6月底,经过艰苦奋战,农场已收获了第一季水稻,尽管缺肥少药,鸟害猖獗,防范经验不足,平均亩产仍达到每公顷3.5吨,其中高产田块达到5.8吨。据当时介绍,第二季水稻将在11月初收获,预计实产将超过第一季。
  取得这个成绩付出的艰辛是不难想象的。农场接手的第一期项目土地有702公顷,其中大部分是荒地、沼泽地,高低不平,一片荒芜,经过大范围的平整方能种植水稻。水利设施,原来有一些是按照种植甘蔗设计的,加之年久失修,渠道淤积,几近废弃;入海口闸门损坏,海水倒灌。然而,我们来时,展现在眼前的却已是纵横交错的渠网;入海口处,一道巨大的铁闸拦阻了大西洋的海水。所有这些都是援几人员和当地黑人朋友一起顶烈日,冒酷暑,抢时抢日干出来的。在这里,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开头,常常干到中午12时才回家,后来发现皮肤竟被阳光烧伤了。几内亚没有工业,各种机械等都要从国内运来,缺这少那更增加了工作的难度。
  我们听到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援几人员工作、生活都非常艰苦,而目前能够给予的生活补助还不及国内的工资。他们说不是为钱而来的,为的是一项事业。这个50多人的集体,在异国他乡和各种意想不到的生活困难和生产困难斗争着。万里之外,人人都有一个牵肠挂肚的家。孙小平越洋不久,老母病逝,虽悲痛欲绝,却不能敬孝床前;来自农业部机关的庄利,来时妻有身孕,如今女儿已出世数月,还未见过面。我们至今忘不了临别那天,一位壮汉拉着单位领导的手依依不舍和夺眶而出的眼泪,一车人的眼睛都湿润了。他们都是普通的人。他们说:“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干呢?因为我们代表着中国,代表着中国人民。”正是在这里,在这万里之遥的异国他乡,在这远离祖国的地方,在这完全不同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下,我们才又一次真正体会到什么叫中华民族吃苦耐劳的精神。
  把适用的成功经验搬过去
  在农场的场部,我们参观了养鸡场、碾米厂、饲料厂、水库网箱养鱼、日用品商店等。
  养鸡场规模不小,目前已引进荷兰父母代肉种鸡2300套,国产商品代肉鸡2000多只,两个黑人女孩子正在鸡舍喂鸡。一座编织袋厂也正开始建设。
  因为几内亚农业开发项目无论资金来源还是组织形式,均不同于以往的援外项目,为了使开发能长期有效地合作下去,农业部在研究项目实施方案时,一开始就确定了“政府扶持,企业经营;积极慎重,由小到大;平等互利,注重实效;以粮为主,多种经营”的基本思路。这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思路,现在,这个思路正在成功的实践当中。
  开发是以公司的形式出现的,公司的名称叫“世纪高大”。据说,很多几内亚人已经知道这个名称。他们常常为我们标有记号的面包车让路。在具体运作方式上,则采取了“三位一体”的战略,即自营开发、有偿承包、技术服务同步进行。
  首季水稻试种成功,在几内亚引起极大反响。几内亚总统孔戴在短短的时间内曾3次到科巴农场视察,要求当地农民和所有几内亚人都要支持这个项目。10个月当中,公司为当地农民提供了300多个就业机会,当地农民仅劳务收入就达20多万美元。农场还举办了农业技术讲座,义务培训了一批农机手和修理工。合作项目不仅为中国在几内亚赢得信任和声誉,还使得许多外国使团和国际组织要求到科巴农场参观。在这里时间虽不长,我们却已深深感受到了公司在当地居民中赢得的尊敬。
  一个更长远而又宏大的规划在“世纪高大”正在推出。今后几年,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些成功经验将进一步在此试验。我们完全有信心等待捷报传来。
  (压题照片为科巴农场水田。)(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