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孩子爱上劳动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1-24
第6版(国际)
专栏:走街串巷

  孩子爱上劳动课
  本报驻哈萨克斯坦记者 尹树广
  元旦过后的一天,记者去阿拉木图某单位办事。穿过长长的走廊,前方一间屋里忽然传出阵阵喧闹,仿佛杨树林里叽叽喳喳的麻雀声。探头望去:十几个十来岁的小男孩在紧张地忙碌着,他们或用刨子刨木板,或用砂纸打磨木棍。
  原来,这是阿拉木图第94中学的“劳动技能课”课堂。在一架“钳工工作台”前,一位穿蓝大褂的中年人注视着孩子们,他是教师塔吉耶夫。这位乌兹别克族汉子介绍说,“孩子升到4年级后,就开始每周有两小时劳动课,一直上到9年级。现在上课的是6年级学生。”
  塔吉耶夫一边介绍,一边顺手操起一份“作业”。这是一架有点像阿拉伯“神灯”的木制面包篮,“神灯”由许多木条组成,经几根像“灯颈”模样的木棍串联,方形底座与圆状托盘浑然一体。“太棒了!”记者不禁赞叹一声。塔吉耶夫则不以为然:“它只够打3分。瞧,木条间缝隙太大。”
  见“老外”前来参观,孩子们争相告诉记者,“作业”所用材料都是从自家拿来的,做好后还拿回家使用。接着,记者端详起一位名叫萨沙的男孩的“作品”。这是用一节废钢管和一块旧铁皮做成的工具,结合部位铆得相当结实。
  塔吉耶夫说,孩子们最喜欢上的就是“劳动课”,也许是由于他们生性好动,可以“自由创造”的缘故吧。他还热情地邀请记者有空看看女孩子们的“劳动课”,给她们的“针线活儿”打打分。
  此情此景使人不难理解,从小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学点生存本领,这与掌握书本知识同样重要。
  (本报阿拉木图1月23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