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西岸撤军缘何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1-24
第6版(国际)
专栏:新闻分析

  西岸撤军缘何难
  本报驻埃及记者 朱梦魁
  在巴以谈判处于要么前进、要么倒退的关键时刻,为了拯救中东和平进程,美国总统克林顿近日在华盛顿分别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和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举行会谈,核心议题是以色列从约旦河西岸撤军的规模、时间表,以及如何弥合巴以谈判僵局中的主要分歧。然而,这次华盛顿会晤尽管被有关方面寄予不同的希望,但并未取得明显成果。
  华盛顿会晤之所以引人注目,在于作为中东和平进程调解人的美国试图通过这次会晤,打破长期停滞不前的巴以谈判僵局。美国认为,在巴以最后阶段谈判开始前,以色列分阶段从西岸撤军是必须采取的诸多步骤中的首要一步。为此,克林顿拟说服内塔尼亚胡尽早确定有助于推动中东和谈继续前进的撤军计划,其中包括可以接受的撤军规模和撤军时间表。据以方透露,内塔尼亚胡采纳了基础设施部长沙龙提出的从西岸撤出9%的面积的方案,美国则要求以色列的撤军范围不能少于12%。克林顿建议的要点是以色列作出从西岸撤军12%的承诺,条件是巴方与以方保持安全合作,逮捕极端分子,驱逐哈马斯等激进组织的中坚和骨干。美以首脑在20日和21日两度会晤之后,克林顿未能说服以方作出让步。内塔尼亚胡也宣布美以首脑会谈并未取得一致,但美国方面更多地了解了以色列的立场。克林顿强调,巴以之间应增进了解和信任,同时采取艰难而必要的措施克服障碍。克林顿要求巴以双方切实遵守并执行已经达成的和平协议,以便恢复这一地区的人民对实现和平的信心。
  在美以首脑会谈中,内塔尼亚胡向克林顿面陈了以色列从约旦河西岸撤军的主要条件:取消仍然对以抱有敌意的巴勒斯坦全国宪章;消除被占领土的恐怖活动;取缔所有在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机构及其活动;缩小巴警察部队的规模;34名涉嫌恐怖活动的巴人应送交以色列当局;收缴巴人的非法武器。内塔尼亚胡还强调,在以色列撤军之前的5个月内,巴民族权力机构负责兑现这些条件。另据以色列电台报道,在美以首脑华盛顿会晤前夕,以内阁曾于14日作出一项正式决定:即使同巴方最终达成和平协议,以也将控制约旦河西岸的大片地区,其中包括那里的犹太人定居点、交通要道和水资源。阿拉伯舆论认为,以内阁集体绘制的这个“以色列安全利益”蓝图,只是为了实现以色列单方面的“和平”与“安全”。
  在美以首脑艰难会谈之后,克林顿与阿拉法特于22日进行了两次会晤。阿拉法特向克林顿递交了已经废除“消灭以色列”条款的巴勒斯坦新的全国宪章,认为巴方的安全努力与以方的撤军应当并行,要求以色列必须执行巴以已经达成的有关协议,在今年6月底之前完成第三阶段的撤军安排。阿拉法特表示,克林顿向他提出了“令人鼓舞”的打破谈判僵局的新设想,同时他已经得到保证,以色列将分三阶段撤出西岸60%的巴勒斯坦领土。在美巴高峰会晤前,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与阿拉法特举行了谈判。美国当局列举巴民族权力机构为拯救巴以谈判所必须履行的义务,同时告诫巴方的要求应当“实际”。阿拉法特表示,以色列拖延实施奥斯陆协议,并为西岸撤军设置新的条件,致使巴以和谈面临倒退的危险。阿拉法特还警告说,如果以色列继续拖延归还巴被占领土,巴勒斯坦地区将出现暴力和冲突回潮的失控局面。
  自从马德里中东和会确定了“土地换和平”的原则以来,阿以双方在就实现中东公正、持久和平达成共识的前提下,谈判的焦点和分歧的实质都围绕在归还被占领土的规模和时间上。自1996年6月内塔尼亚胡上台执政后,巴以谈判停顿或倒退的根本原因,是巴以达成的以从西岸分阶段撤军的协议没有得到如期履行。根据1995年9月巴以关于扩大巴自治范围的《塔巴协议》,除犹太人定居点、交通干线和军事据点外,以军应分三个阶段从约旦河西岸农村地区撤出并全部移交巴方。第一阶段的撤军应从1996年9月开始,然后每隔半年分别完成第二和第三阶段撤军,每次撤出30%。时至今日,所有这些条款仍然停留在纸上,巴民族权力机构管理的地区约占约旦河西岸总面积的2%。事实证明,巴以分歧的加剧、被占领土局势的恶化均由“土地换和平”的原则迟迟不能兑现所派生。
  美以巴三方领导人在华盛顿会晤后,克林顿总统称,一夜之间难以弥合巴以之间头绪繁杂的尖锐分歧,但为了美国在中东的长远利益,为了避免因巴勒斯坦人民长期遭受苦难而出现暴力和冲突的局面,中东必须实现公正与持久的和平。克林顿表示,美国将同有关各方一道努力,直至让巴以谈判走上正轨。有消息说,克林顿总统将在近期内安排内塔尼亚胡与阿拉法特在欧洲某地会晤,以便双方领导人直接讨论并缩小分歧。
  (本报开罗1月23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