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的分析报告 回眸’97社会学研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1-24
第9版(学术动态)
专栏:学科扫描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的分析报告
  回眸’97社会学研究
  □本报记者 韦典华
  社会学作为一门经世致用学问,一向关注社会变迁和发展。1997年,改革开放取得新的突破,经济社会发生显著变化,社会学工作者对此抱有极大的热情,致力于学术研究水平的提高。新年伊始,记者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获悉,他们通过对去年国内社会学研究情况的梳理,由《社会学研究》编辑部完成了《’97社会学学术动态分析报告》,约两万字。这里,提供给读者的是这份报告的主要内容。
  社会学研究新特点初见端倪
  对待伴随着重大社会变革而出现的热门话题,学者们的态度更趋理性,更显冷静,多了一些审视,少了几分“炒兴”。几年前,对于“民工潮”,仅北京一下子有八九个课题组同时在研究,各种会议、各种媒体一哄而上。现在,国企改革,下岗,就业,话题不可谓不“热”,但社会学家的主要志趣,是在对这一类问题的回答中,如何增强理论的深刻性和对策的可操作性,而不是追求一时的轰动效应,以显示本学科的独特价值。
  一向以社会调查见长的社会学,却取得了“社会学不等于社会调查”的自觉认识,不少人都注重在经验研究的基础上增强理论的穿透力。对理论的兴趣有回升的兆头,而且势头甚为强劲。
  以上两点表明,中国社会学的学术意识开始趋于强化,而这一趋势的出现,又与一再出现的学术反思和总结相互关联。这一年,学术难点有所突破,热点并不燥热,学术研究是踏踏实实走过来的。
  学术前沿问题研究
  现代化和发展社会学。近年来,随着发展社会学在我国的兴起,现代化理论成了发展社会学的一部分。发展是指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诸领域的全面进步,其中经济增长是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基础。在过去的一年中,社会学界在对“发展”的理解和认识上,结合我国具体国情,进行了深入探讨:(1)发展不仅包含量的增长,而且也包含质的提高。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应当做到质与量、速度和综合效益的统一。(2)应把社会发展和社区发展结合起来,寻求一条既达到宏观社会发展目标,又不损害微观团结基础的现代化发展之路。(3)发展是以人为中心的全面发展。不少社会学家从发展的动力、价值取向和发展内容等方面,论证了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的合理性。(4)发展是可持续发展。去年所发表的有关发展的文章,约有半数涉及“可持续发展”。它的涵义:发展在满足当代人的需要时,不对后人的满足需要能力构成危害。原本是针对生态环境而言,现已扩展到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等方面。
  村庄和城市化研究。社会学是最早关注这一课题的学科之一,自80年代起,苏南地区、温州地区和珠江三角洲被大家称做农村的三种发展“模式”。去年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农村及城市化问题进行了分析。一些学者从社会结构的角度出发,认为十几年来中国农村经过了社区分化,群体分化与组织分化,其基础或动因分别为产业结构的分化、职业结构与阶层结构的变化,以及由行政归属向利益归属转变的群体重构。有的学者从文化角度认为,我国农村社会正经历着抛弃形形色色的神化,向着社会文化世俗的方向转变。传统礼俗的规范已经降至次要地位,社会的法律规范与政治规范已经渗入社区共同体,谋求最大功效,并懂得了以成就取向评价政府行为、选择基层领导。如何认识农村阶层结构的变动?学者们认为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兴起,小城镇建设加快,市场作用逐步扩大,这些因素交互作用,促使农村阶层结构发生了变动。目前这一变动具有整体性与不平衡性双重特点,存在不稳定性。而新的利益格局造成的结果之一,是农村社会矛盾呈现更加复杂的趋势。
  社会结构和组织研究。在目前的中国社会中,对于绝大多数生活在国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社会组织中的人来说,单位对于他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单位亦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给予他们社会行为的权利、身份和地位,在这种单位组织中实现人的社会化。有的学者认为,随着改革的深入,出现了单位体制与非单位体制并存的社会结构方式。在全国范围内,以单位组织为主要要素的社会结构没有根本改变。在相当长时间内,单位体制与非单位体制并存,两种社会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并存,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况还会继续下去。从单位社会角度分析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行为及行为互动,探讨单位社会中的权力、资源和交换,研究单位身份与社会身份、单位结构与社会结构、单位控制与社会控制、单位社会中的差序格局以及单位社会结构变迁中的失范现象,对于深入理解中国社会是很有意义的。
  社会热点难点研究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去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推动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城镇医疗制度,军人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发展,也把社会保障制度研究向前推进一步。如何选择和设计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模式,始终是研究中的一个难点。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界定和形成概念,进行理论上的探索和创新。有学者提出“整合型社会保障”这一中心概念,力图较全面地把握社会保险制度的各个方面,以及社会保险与经济社会背景之间的整合关系。
  失业问题与再就业工程。这是社会学关注的热点。目前主要集中在:怎样看待失业这种社会现象,什么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就业观,近期解决就业问题的对策。研究表明,失业人口剧增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中经济体制转轨是一个重要原因,但不能仅仅把失业看做体制转轨过程中特有的暂时现象。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所谓“消灭失业”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我国经济发展所提供的新的就业岗位,也不可能满足再就业和初次就业的全部需求。有的学者认为,不能离开总就业去孤立地研究和解决再就业问题。解决国企富余人员的办法:离业、失业和再就业。这就需要解决好“离业者”的经济补偿以及巨额离业补偿费的筹措问题,解决失业人员的生活保障问题。
  城镇贫困问题研究。社会学对城镇贫困人口的研究处于摸清情况、分析原因的阶段,可操作的对策建议还不多。城镇贫困人口呈增加趋势,直接原因是企业经济效益低下。但研究者们进一步分析指出,中国的城镇贫困问题是与体制相互关联的。首先,要正视收入分配领域中的矛盾和问题。由于突出存在着的单位制,使许多城镇贫困人口具有先赋的特点。在分配领域中,分配形式的多元化、竞争条件与起点的不公平、腐败问题、企业经营利润再分配过程中利益的过度损失等,加重了收入分配不公的程度。探讨解困扶贫的措施是目前研究的重点,近期目标是建立贫困的监测系统。其次,要加强宏观调控,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行业之间收入分配差距。第三,逐步增强贫困人口的整体素质,提高贫困人口自救能力。
  企业改制研究。1997年,企业改制不仅在国有企业,而且在集体企业、乡镇企业都很盛行。国企改革仍然是热点和难点,许多学者把注意力集中在产权制度上,目标是构筑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产权制度。国有企业面临的其他困难,诸如历史包袱沉重,负债率高,富余员工多等等,也需要通过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等措施予以解决,在这些方面,学者们也积极地提出了对策建议。研究者指出,乡镇企业自身的有效经营机制正在退化,政企不分、产权不清、亲属裙带关系的弊端日显严重,因此,改制势在必行。乡镇企业改制也要积极稳妥,符合规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