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论讲礼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1-25
第1版(要闻)
专栏:文明新风遍神州

  论讲礼貌
  任仲平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提出:“要深入持久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在十五大精神指引下,“讲文明,树新风”的活动正在全国更加广泛深入地开展。
  讲礼貌,是“讲文明,树新风”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把讲礼貌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加以强调和推动,对于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礼貌——文明的标志
  礼貌,是人际交往中,相互之间表示尊重和友好的言行方式和规范的总称。对于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礼貌;在不同的场合,也有不同的礼貌——一个人只要同别人交往,就不能不讲礼貌。
  礼貌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正如《晏子春秋》所说:“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礼貌是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保证和促进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顺利发展所必需的“润滑剂”、“凝聚剂”、“调节器”。
  礼貌虽然是人际交往中外在的表现,但它与人的文化修养、道德水平、文明程度密切相关。礼貌是文化和道德修养之表,文化和道德修养是礼貌之里。表里相依,密不可分,相辅相成。讲文化,讲道德,有助于讲礼貌;而讲礼貌,又有助于提高文化、道德修养。孔子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就是说道德教育和礼貌教育对于提高人的文明程度都是不可缺少的。一个人、一个单位、一个国家的礼貌水平如何,往往反映了这个人、这个单位、这个国家的文化水平、道德水平、文明水平。
  礼貌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礼貌既有继承,又有变化。尽管每一个时代的礼貌,因阶级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而呈现很大差别性和多样性,但同时又有其一致性,因而,礼貌才有可能继承、借鉴和发展。
  重礼治——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讲究文明礼貌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
  在我国思想文化史上长期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学派,极其重视礼教。孔子强调:“不学礼,无以立。”《荀子》上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孔子教给弟子的“六经”中,礼占有重要的位置。当然,古人所说的“礼”,在很多时候是指当时的典章、制度、仪式等,但是也往往包括礼貌的内容。
  儒家这样重视礼教,归根结底是为了维护贵族等级制度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他们的礼治主张对于封建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对于形成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独树一帜的文化传统,曾经起过很大的作用。但是到了封建社会后期,随着封建统治阶级由进步走向没落、走向反动,为维护其政治统治的封建礼教就完全走向反面,什么“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等,成为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阻碍社会进步的精神桎梏。
  政治与礼治紧密结合,是我国古代政治史和文化史的一个突出特点。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这一特点,对于儒家学派关于礼的学说,我们应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历史的、全面的、科学的分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和文化服务。
  成绩可喜 任重道远
  我们党在领导人民长期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在思想文化战线上对剥削阶级陈腐的旧道德、旧礼教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和扫除,同时积极倡导并推行无产阶级的新道德、新礼貌。革命战争年代著名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就生动地体现了讲文明、讲礼貌的要求。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讲文明、讲礼貌,社会风气之好令人难忘。但是在十年浩劫中,在林彪、“四人帮”鼓吹的“打倒一切”的极左思潮影响下,讲文明、讲礼貌、讲法制统统成了“封资修”的坏东西,而不讲文明、不讲礼貌、不讲法制,打人骂人,则成了“革命行动”!特别是经过“批林批孔”、“评法批儒”,社会主义文明礼貌受到的“内伤”极为深重。在这方面拨乱反正的任务同样十分艰巨。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提出,讲礼貌应当是“四有”新人必备的品格,他说:“要努力使我们的青少年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的人,使他们立志为人民作贡献,为祖国作贡献,为人类作贡献,从小养成守纪律、讲礼貌、维护公共利益的良好习惯。”
  在邓小平同志的号召和倡导下,80年代我国曾经掀起过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第一个高潮,开展了“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和全国“文明礼貌月”活动,党中央还作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在所有这些活动和文件中,讲礼貌都是一项重要内容。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坚定地、全面地贯彻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抓得更紧、更有部署、更有章法、更有成效。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会后成立了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进一步加强了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在全国城乡开展了大规模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党的十五大以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文明礼貌建设又取得可喜的新进展,对促进改革、发展、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们在充分肯定所取得的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文明礼貌建设所取得的成绩还是初步的,而且有待巩固、提高,文明礼貌建设依然任重道远。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包括文明礼貌,成为重要的历史课题。
  “两治”相济 “三源”交汇
  我国现在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不仅表现在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水平上,而且表现在精神文明建设的若干方面,其中文明礼貌水平总体上来说还不高,就是比较突出的一个方面。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我们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与此相配合,我们还应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礼治建设,使礼治与法治密切结合,成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有力手段。
  江泽民同志在为《中国传统道德》一书的题词中提出:“弘扬中国古代优良道德传统和革命道德传统,吸取人类一切优秀道德成就,努力创建人类先进的精神文明。”明确指出了我们所要创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三个重要来源,就是:1.我国古代的优良道德传统;2.我们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革命传统;3.世界各国即人类的一切道德成就。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正确道路。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部分的社会主义礼治建设,当然也应循着这条道路前进。
  在过去一个长时间里,我们对讲文明、讲礼貌的革命传统,更多的是感情上的亲近,而缺乏理性的总结和继承。对于古代的优良道德传统和其他国家文明礼貌建设的优秀成果,由于长期“左”的思想的影响,常常盲目地全盘否定。这是使我们的社会主义礼治建设进展不尽如人意的重要原因。今后应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弘扬我国历来讲礼貌的传统,吸取世界各国讲礼貌的优秀成果,并结合我们今后精神文明建设的实际,创造性地加以运用。
  消除误识 积极推进
  加强社会主义礼貌建设,有些认识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礼貌不过是形式,过分强调礼貌是不是舍本逐末呢?”礼貌是一种形式,但又不仅仅是形式,而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只是进行礼貌教育当然是不够的,还必须加强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并且把这几个方面紧密地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进行礼貌教育的时候,要重视由表及里,深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使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样才能做到本固枝荣。现在的问题并不是我们只抓了礼貌,更不是礼貌抓得太多了,而是礼貌抓得还很不够,社会上确有那么一些人的礼貌意识、礼貌知识、礼貌修养还很差,人民群众很不满意,亟盼早日改变。在这种情况下,突出地强调讲礼貌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这不是“舍本逐末”,而是标本兼治。
  “一般老百姓没那么多礼貌,太讲礼貌会脱离群众。”这种看法是不对的。在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绝大多数老百姓也是很讲礼貌的。当然群众中也有一些不文明不礼貌的语言和行为,这主要是因为过去长期经济贫困、文化教育落后造成的。对于那些不文明不礼貌的言行,我们的领导干部应当予以教育和引导,而不是去迁就和迎合,更不应欣赏和鼓励。有少数领导干部言行粗鲁,张口闭口都要带上“国骂”,应当尽快改变才是,为了在全社会形成人人讲礼貌的良好风尚,领导干部应当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现在提倡的许多文明礼貌用语,都是幼儿园和小学校的小孩学的,大人也要求学这些,是不是层次太低了呢?”不错,现在社会上很多行业,特别是“窗口行业”提倡和推行的文明礼貌用语,例如:“您好”、“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再见”等等,确实是起码得不能再起码、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初级得不能再初级了,但这是由于在我国礼貌长期被忽视甚至遭到严重破坏而至今仍然未能彻底改变的实际情况所决定的。人们看到,社会上有那么一些五尺汉子、入时靓女连这些起码、简单、初级的话都不会说,请他们补补课,从文明礼貌的“ABC”学起,不是很有必要吗?如果连起码、简单、初级的礼貌语言都不会,哪里还谈得上什么更高的礼貌要求呢?
  只要我们在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指引下,坚持从实际出发,扎扎实实,努力工作,坚持不懈地做下去,积以时日,我们就一定能够把社会主义文明礼貌建设搞得更好,使我国以高度文明的精神风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