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一体两翼”富象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1-25
第2版(经济)
专栏:

  “一体两翼”富象山
  郑剑
  象山县位于浙江省东部沿海,因县城西北有山“形如伏象”而得名。象山,山清水秀,田坂如锦,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东渡可达“海天佛国”普陀,西行可至天下奇峰雁荡,北去可到奉化、绍兴。它三面环海,有海域面积5350平方公里,海岸线800公里,滩涂29万亩,海洋资源丰富,石浦港素有“浙洋中路重镇”之称……
  改革开放以来,象山得到长足发展。1996年,53万人口的象山县国内生产总值54亿元,突破人均万元大关,工农业总产值152亿元,农、渔民人均年收入4110元,经济综合实力步入全国百强县行列,被授予全国科技先进县、全国渔业先进县、浙江省小康县等称号。
  象山是怎么发展起来的?据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沈需范介绍,主要是立足于资源优势和行业优势,发展独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具体地说,是以工业经济为主体、海洋经济和建筑经济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经济格局富了象山。
  工业在象山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象山发展工业起步较早,从80年代初期以“轻、小、加”为主,滚动发展,逐步扩展到纺织、电子、化工、食品、建材等领域,现有工业企业4000余家,出现一些实力较强的骨干企业。近几年,县委县政府及时提出一手抓总量扩张,一手抓素质提高,增强了企业后劲,促进了全县工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年增速度在40%以上,去年工业总产值达132亿元。爵溪镇是全国最大的县级针织品出口基地,产品远销70多个国家和地区;巨鹰集团生产的巨鹰牌T恤衫深受客户喜爱,获得中国名牌推荐产品称号;兄弟竹席、翔山灯饰也都具有较高的市场知名度。机械行业也涌现出华翔、天安、申菱、戴维等一批汽车配件、输变电设备、电梯、医疗仪器规模较大的实力型企业。
  海洋经济是象山的特色经济。靠海吃海,发挥资源优势,是象山人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来的一条发展路子。1990年以前,象山没有一艘大马力钢质渔轮,木头渔船在浅海近海家门口转悠,而境外的钢质渔轮就泊在石浦港渔船码头。就在那一年,象山建造出第一艘大马力钢质渔轮,5年后,400马力以上的渔轮达到1500多艘,船上安装了雷达、卫星导航、无线电通讯设备,总投资近20亿元。而今,象山拥有全国最大的外海捕捞船队,开通7条国际渔业航线,作业范围北到日本、韩国,南及南太平洋海域,“象山看渔轮”成为东海新景观。作业方式的改变,引发了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的革命,也推动了象山人的观念更新:通过渔、港、岛、浅海、滩涂的综合开发,发展以海洋渔业、运输业、旅游业为主的海洋经济。海洋经济在象山经济中的分量日益加重,已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16%。去年全县水产品产量达36万吨,居全国第四位,被农业部命名为“渔业之乡”。海水养殖8万亩,网箱、围塘机条斑紫菜的养殖规模均列全省第一。水产品加工从整冻、块冻发展到高附加值的小包装和鱼粉、鱼油、虾仁、烤鱼的冷藏、加工、交易一体化服务,出口创汇5000万美元。象山的海上客货轮可直达上海、广州、大连、温州、香港以及日本、韩国、新加坡等。
  建筑业是象山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象山的建筑业力量雄厚,从业人员6万多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5863人,有上等级的建筑企业48家,位列国家一级建筑企业的有5家。建筑业产值连年快速增长,1994年28.9亿元,1996年53.2亿元,真正成为象山经济的重要一翼。象山建筑业坚持走以质量和声誉取胜的路子,1988年以来先后获得“白玉兰”、“钱江杯”等省级质量优胜奖31项,国家建设最高奖“鲁班奖”6项,成为全省闻名的“建筑之乡”。上海、江苏、杭州、宁波、温州等许多城市的建筑工地都有象山人的身影。建设部谭庆链同志说:“象山建筑业不仅是浙江省建筑业的一支骨干力量,而且已成为中国建筑行业的一支重要力量。”
  发展“一体两翼”经济使象山县走上富裕之路。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发展各具特色的经济”,更坚定了象山人的信心。象山人说:跳出半岛看象山,四海扬帆天地宽,要使主体更强壮,两翼更丰满,象山更富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