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细微方知高远——中信公司红河州扶贫琐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8-06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打好扶贫攻坚战

  细微方知高远
  ——中信公司红河州扶贫琐记
  本报记者 钟嘉
  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1992年起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定点扶贫。
  7年来,中信人在红河州做了许多许多事:修公路,建卫星地面接收站,办农技培训班,修人畜饮水工程,推广种养业新技术……投入扶贫资金700多万元,其中有近250万元投在学校,协助修建了46所中小学和培训中心,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有32万元用于奖学金,先后奖励了6819名学生和317位教师……数字难以表述吉普车里的颠簸,亚热带酷热的蒸烤,挨跳蚤咬的剧痒,更难表述那些琐琐细细的工作。哪一个去红河州扶贫的中信人不是瘦下十几斤才回来。
  屏边、元阳、红河、绿春是中信公司定点扶贫的4个县,属红河州的边陲地区。“家徒四壁”和“刀耕火种”都不足以概括那里的贫穷落后,令人触目惊心的是因闭塞而形成的麻木与惰性,是贫穷—愚昧—落后—更贫穷—更愚昧—更落后的恶性循环和对生态环境及生存条件的极度破坏。
  钱,肯定是最需要的,中信员工几年来共为红河州捐了100多万元。但中信人认为,扶贫不比钱多少,看的是工作效率。中信公司成立了由一位副总经理挂帅,各职能部门领导参加的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并从1995年起,选派干部到红河州任挂职副县长,把员工对国家的奉献与对贫困地区百姓的爱心,通过细致的工作,变成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扶贫手段,钱尽其用。
  说实话,许多扶贫项目经历了曲曲折折。当初设想“把农民的产品变成商品”,结果在多数地方干不成。一是山高路远交通不便,二是产品参差形不成批量,三是找不到有生意头脑的人来经营。想把满山跑的猪关进猪圈,缩短喂养周期,可不同时帮助村民解决饲料来源,猪圈白砌。推广水稻良种和脱毒马铃薯,开始时农民不是把送上门的种子吃掉,就是说“我一辈子用老品种,也把孩子养大了”。建沼气池,修节柴灶,为的是减轻妇女背柴的劳动量,也为少砍树维护生态平衡,可村民不认为少砍树少背柴有什么必要,节柴灶具只13元,他说“经济不够”,不舍得为此卖掉一只鸡,甚至连锅盖都想不到动手做一个。
  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劳动者的素质太差。中信人发现,凡是能想办法脱贫的人家,家里至少有一个人读过书,他肯接受新事物。可教育扶贫是百年大计,眼下怎么办?没有捷径可走,通过一点一滴的示范,说服村民改变世世代代沿袭的生产生活方式,尽管琐碎到吃喝拉撒睡,却会从根本上动摇贫穷落后的基础,同时挽救岌岌可危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他们买来节柴灶具送到村民家,改掉没烟囱没炉条的大灶坑,再叫人砍来竹子破竹篾编成锅盖,让村民亲身体会省时节柴的效果……
  也许这些工作过于细微,远比不上建一座工厂,盖一幢大楼壮观,但贫穷落后与生态破坏的恶性循环就从这些地方打开了缺口。
  企业扶贫谈不上自身的效益,但中信人把钱投在哪里,就要让哪里不仅见经济效益,而且见社会效益。
  一笔1400元的个人捐款,意在扶助贫困孩子上学。考虑到随便归入奖学基金意义不大,于晏副总经理在元阳县的倮铺村找到一名死了父亲,母亲没钱为她交学杂费的小女孩,又找了一名在部队当过卫生员,很想以一技之长为村民服务的复员兵,让复员兵用这笔钱作周转资金买药给村民看病,看病所得中每月拿出10元给女孩交学杂费,一直供到她终止学业。几方签了协议,由村委会监督执行。一钱多用,一举多得,没有商品意识的村民也由此见识了钱能生钱。
  因为原来的基础太差,现在去红河州那几个县,数字显示人均口粮和纯收入仍在温饱线以下。可中信人心里有比较:村民们现在穿上鞋了,村里有几户盖起砖房了,厨房的木桶里盛的是大米了,有人家杀猪是为卖肉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