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一种重要的精神状态——学风问题系列谈之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8-06
第10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一种重要的精神状态
  ——学风问题系列谈之五
  刘炳义
  讲学风,不能不讲人的精神状态,因为二者的关系非常密切,甚至可以说学风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精神状态。只有好的学风,才能有效地督促人、激励人去努力学习和掌握科学理论,进而不断为精神状态的振奋提供不竭的动力。古人常说“学以立志”、“学以养德”,指的就是这个意思。我们今天大力提倡端正学风,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就是为了振奋精神,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
  古人作学问,十分看重“气”。唐代学者韩愈把“气”比做水,把“言”比做水上的浮物,结论是“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宋代学者苏辙进一步概括说:“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说文章是作者精神、气质的显现,如果没有“气”,再下功夫也不能写出好文章。这里所说的“气”,实际上就是人的精神状态。遍览古今中外,确是“文如其人”。有了忧国忧民的诸葛亮,才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样的千古绝句;有了充满理想和热情的李白,才有《蜀道难》那样的锦绣华章。
  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和发展。社会生活中的许多规律,包括“文”与“气”,学风与精神状态之间的规律,仍然在今天一再显现出来。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都在学习邓小平理论,然而学习效果却大不一样。凡是学有成效的,大都具有改革发展的雄心壮志,像邓小平同志所要求的那样,有闯的精神、“冒”的精神。他们学习邓小平理论总是注意密切联系实际,确实做到了“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相反,那些学无所成的人,则正好缺少这样一种精神状态。他们表面上也讲学习理论,其实心思根本就不在学习理论上,更没有想过怎样学好理论指导实践。有这样的精神状态,怎么能端正学风,真正学好用好邓小平理论呢?他们的行为,无非使人加深理解了古人讲的一句话:“为学全在精神,精神不足,未有能成者。”
  鉴于历史与现实的经验教训,党的十五大在强调“讲学习”、“在全党造成认真学习的风气”的同时,特别强调要“讲正气”,有“一个好的精神状态”。这应当引起每一个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高度重视。这里所说的“好的精神状态”是多方面的,主要之点有三:一是有为振兴中华民族、实现现代化宏伟目标而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二是有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始终走在时代最前列的开拓进取精神;三是有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真抓实干的务实精神。具备了这样的精神状态,端正学风也自然就在其中了。
  端正学风,培养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必须遵循存在决定意识的规律,注重环境对人的影响,增强“他律”。俗话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社会环境的状况,对生活其间的人总是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决定着他的精神面貌。努力营造一个“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环境,创造一种正学风、干“四化”、求振兴的时代氛围,对于激励和约束人们端正学风,培养良好的精神状态是至关重要的。
  当然,端正学风,培养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最终要靠“自律”来实现。首先必须看到,“气可以养”。人的精神状态是可以变好的,问题是必须有改造主观世界的决心和信心,这是前提。现在有的人明知自己的学风不正,精神状态“不佳”,就是改不掉,原因就在于缺少这个前提条件。其次要“善养”“浩然之气”。“善养”的基本途径,就是结合主观世界的改造进行学习。“不知理义,生于不学”,“学则正,否则邪”,学习方可“疏神达思,怡情理性”。学习必须紧密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古人说得好:“读书不向自家身心做工夫,虽读尽天下书无益也。”总之,学习、学风与人的精神状态就是这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不可分。它们的双修双进,应当成为当前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的主旋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