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泉林归来 思泉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1-25
第12版(副刊)
专栏:茶楼

  泉林归来 思泉涌
  李成岁
  日前出差到孔孟之乡的泗水,得便去看了趟泉林。泉林确是涌泉之林。在那里,你随便找到一个有水的地方,都会看到从水底冒出的一串串水泡和那水面上曳动着的一丝丝水纹,同时还会听到汩汩淙淙的水流声。泉林是泗水河的源头,孔夫子当年曾驻足川上,喟然发出“逝者如斯”的浩叹。近处,阅尽人间春色的老白果树的断枝新叶间,鸟儿们在争鸣斗唱。在澄澈见底的泉池中,生长着一种说不上名字的水草,高者一半露出水面,低者全部潜在水中,在阳光照射下,呈现出一派明丽朗润、浓淡相宜的绿色,越发显得生机蓬勃,使人不由得想起“池塘生春草”的名句。
  泉林归来,思泉翻涌。一个并不奇怪的意念在我脑中酝酿着,回旋着。我于是更加深切地领悟到“源头活水”一语的分量了。
  通常人们看重“源头活水”,其实远非单单着眼于它作为一种自然景观抑或物质资源的可贵,而往往着眼于它的美学意蕴或者简直就为了取其象征意义罢了。在我看来,源头者,活水之源也。倘断绝了活水,源头也便徒具虚名。人们常说生活是文学创作之源。如果你的生活是空虚的,孤寂的,甚至是与世隔绝的,那也就无所谓“源”了,而只能是微波不兴的一池“死水”。时下,人们又常把“才源”比做“财源”。岂但如此,如果“才源”指的是人才成长之源的话,那将关系到国家民族的生命力之源,发展之源。就人才成长这个意义上说,“源”,又可以象征一种活性信息环境,一种取之不尽的精神资源。
  歌德的戏剧集在巴黎出版法译本时,有个叫安培的人在巴黎一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不同凡响的书评。歌德读毕,极尽赞赏,对书评作者大有相见恨晚之慨。他以为作者安培定是一位年近半百、阅历颇深的评论家。然而经查访得知,这位安培先生竟是个年方二十四岁的小伙子!歌德于是感慨有加地说:“试想一想巴黎那样一个城市。一个大国的优秀人物都聚会在那里,每天互相来往,互相斗争,互相竞赛,互相学习和促进。那里有全世界各国最好的作品,无论是关于自然还是关于艺术的,每天都摆出来供人阅览;还试想一想在这样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都市里,每走过一座桥或一个广场,就会令人回想过去的伟大事件,甚至每一条街的拐角都与某一历史事件有联系。”(《歌德谈话录》140页)
  从这段引述中,我们不难看出,歌德是把当年巴黎所独具的人文资源优势,包括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智力生活背景、开阔的学术交流天地和浓郁的传统历史文化氛围等等,看作人才成长不可或缺的一种源泉,而安培的大器早成正说明这一观点的正确性。相反,一个生活在信息闭塞、学术空气淡薄的小天地中的人,即使天赋如王安石笔下的仲永,也断难成才,而只能落个“泯然众人矣”的结局。仲永才华早夭的主要原因(如果我们不宜太过责备仲永不志于学的话),除了其家父“不使学”而外,还有就是当时的社会风气、人际环境等不仅使他陷入庸人的狭小圈子里,而且更把他推向荒芜的精神田园之中。
  无独有偶。德国伟大的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在社会学领域内,一旦接触到宗教哲学和伦理学时,他固有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就暴露了。恩格斯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个结局乃是由于“他的孤寂生活”所致:“这种生活迫使这位比其他任何哲学家都更爱好社交的哲学家从他的孤寂的头脑中,而不是从他和才智相当的人们的友好或敌对的接触中产生出自己的思想。”
  由此更可见出,任何人才的成长和发展,都离不开与之相应的“源头活水”的浸润和滋养。相反,愚昧、庸俗、孤寂的思想“死水”和“智能土壤的盐碱化”,只能使人才的春草枯黄、萎蔫,终随逝水而泯没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