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过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1-25
第12版(副刊)
专栏:路边拾翠

  过年
  朱凤鸣
  小时候,总盼着过年。
  我们江南农村流传着:“廿三送灶,廿四掸烟尘,廿五牵磨,廿六蒸糕,廿八过年节,廿九、三十等过年”的习俗。腊月廿三或廿四晚,每家都要把常年贴在灶头上的灶公公像揭下来焚化了送上天,然后把灶上灶下打扫得干干净净,以迎灶君上天“奏好事”后返回下界。牵磨磨粉蒸糕是大人们的事,他们为过年忙得不可开交。孩子们则盼着穿新衣,吃好的,玩个痛快。
  过年前,母亲是最忙的人。除了要把父亲采购回的年货变成美味的佳肴,还要把家人特别是孩子们的身上打扮得鲜鲜亮亮,并把房子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小时候,家里并不富裕。可是,父母靠平时省吃俭用,过年时也要为我和妹妹做一身新衣。我们男孩儿最盼的是父亲买回的鞭炮,大炮仗不敢放,放小鞭炮是我们的拿手好戏。挂在竹竿上,或挂在屋檐下,用大人的烟头点着后,噼噼啪啪地响。或事先趁大人不在时偷偷地捋下一把,单个点着后与别的孩子互相扔着玩儿。
  大年夜是很热闹的,尽管当时还没有电视,但一家老小围着难得的佳肴团聚欢宴,享受一年辛劳的成果,其乐融融。晚餐后,父亲在灶头上贴上新买的灶公公像,曰接灶君,指望灶君把天上的吉祥带到家里。母亲则拿着盛装石灰的小蒲包,在家门口和屋里的四角扑打石灰印,象征白米囤,期望来年白米满仓。母亲还用芝麻秆、柏枝、冬青扎成把,插在屋檐上,取意节节高,一年比一年好。孩子们则拿着多余的柏枝冬青,屋里屋外踩着圆圆的白石灰印追打着闹。这时,父亲要切年糕,母亲忙着炒“发禄”(花生、黄豆、玉米、发芽蚕豆),赶搓“百岁圆”、淘年朝米、烧年菜等。因为年初一有很多忌讳:不能动菜刀,不能吊井水,不能洗涮,不能扫地,不能吃粥喝汤等等。否则,一年不吉利,一年忙到头,一年穷到头。
  年初一零时开始,家家争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而印象最深的还是初一清晨的“开门炮仗”。天刚蒙蒙亮,因昨晚歇得迟,正睡得香,“嘭——啪”,不知谁家争放了第一个爆竹,把人们从熟睡中惊醒。于是,零零星星的爆竹声多起来了。我听着爆竹声越来越密,但躺在温暖的被窝里不想起来,直到父亲在家门前把爆竹放得震天响,才被母亲强叫起吃“百岁圆”汤团,说是吃了“百岁圆”能长命百岁。
  压岁钱是年初一孩子们向长辈拜年时得的。我小时候很少得到压岁钱,有限的几次都是外公给的。他每每用红纸把一百个两分钱或伍分钱镍币精致地包成一卷,递给我时也递上一份暖暖的爱心。我接在手里感到沉甸甸的,赏玩片刻就交给父母。
  时代进步了,社会发展了。如今的孩子新年得的压岁钱几十元、几百元都不希罕,可以自己花。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过年时可以买到现成的年糕、糖果食品,人们不必为过年忙得过于辛劳。穿着方面一年到头都有新衣更替,过年时只要换一套而已。这些年,我回老家过年,感受到越来越多的现代文明气息,而乡土习俗逐渐少见了,只剩下儿时的甜蜜回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