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美国经济增长特点和成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1-23
第7版(国际专版)
专栏:

  美国经济增长特点和成因
  武汉大学世界经济系教授 周茂荣
  进入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的运行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最突出的是出现了低通货膨胀与低失业率并存的较长时期的持续经济增长。美国的这次经济增长已逾80个月。眼下,美国的物价上涨率和失业率都处在最近30年来的最低水平。美国经济这种“不伴随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的状况,打破了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此长彼消的常规,与70年代的经济滞胀状况也截然相反,被许多西方经济学家称之为“新经济”。
  90年代美国出现的低通胀与低失业并存的较长时间的经济增长,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其一,高新技术发展所带动的设备投资的扩大,成为此次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美国具有全球最强大的科技实力。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美国产业在工业化基础上加速向资本密集型、信息服务型、智能效益型的方向发展。90年代以来,以计算机及应用软件、通讯为代表的信息产业突飞猛进,经济日趋信息化、网络化,大中小企业大力增加与信息有关的设备投资。据统计,从1991年至1995年,美国与信息有关的设备投资的年平均增长速度达14.4%,其中与计算机有关的投资的增速每年高达29.7%;1995年和1996年的增长速度分别为32%和45%!在90年代的这次美国经济增长中,设备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大为上升,这与以往主要靠个人消费来支撑经济增长的情况具有很大不同。
  其二,大规模的企业重组,改善了美国经济的微观基础。
  90年代美国企业的重组既包括企业之间的购并,也包括企业内部管理结构的调整。实际上,企业之间的收购与兼并早在80年代已经开始,进入90年代,在银行、通讯、传媒、医疗、零售等行业形成浪潮。与五六十年代跨行业间的企业合并不同,这次合并是以回到自己具有战略优势的领域,组建更加合理、更有效率的公司为显著特点。如美国银行业为了削减冗员和设置重叠的营业网点而大举进行合并,从而降低了经营成本。由于计算机网络的采用,美国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也正在经历着一场削减管理层次、裁减人员、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革命”。大规模的企业重组,不仅使美国宇航、化工等产业的优势更加显著,也使像半导体、汽车、钢铁、金融等前些年竞争力下降的行业重新获得了活力。
  其三,出口扩大,成为美国经济的又一重要增长源。
  早在80年代美国朝野就围绕提高国际竞争力问题展开讨论,如今,美国企业的国际竞争意识大为增强。由于大量采用新技术和新工艺,加之有效地抑制了劳动成本的上升,美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有了很大提高,从而为90年代以来美国出口贸易的扩大奠定了基础。克林顿执政以来在对外贸易方面实施新的“国家出口战略”,重视开拓“新兴市场”,既用单边施压,又通过双边、多边谈判扫清贸易障碍。所有这些措施都大大促进了美国出口贸易的增长。1995年美国出口额增长率达到两位数。在美国出口商品中,40%以上是计算机、半导体、航空、通讯设备等高附加值资本商品,出口增长的一半以上系由此类商品出口所致,加上美国在金融、通讯、旅游及法律服务等领域的巨额出口,出口贸易的扩大已成为美国这次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在80年代上半期,出口在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平均为6.7%,1993年以后这一比重已达11%以上。
  其四,政府对经济调控的能力增强。
  克林顿执政以后,在削减政府财政赤字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而有效的举措,现在联邦财政赤字已由1992年度的2904亿美元下降为1996年度的1073亿美元。财政赤字的减少,不仅降低了通胀的压力,而且为政府对经济的调控提供了更大的回旋余地。在格林斯潘主持下的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所推行的金融货币政策对这次美国的经济增长也功不可没。格林斯潘实行的是既控制利率又控制货币供应量增长的政策,根据经济情况的发展适时对利率实行微调,其调幅一般都在0.25%—0.5%之间,这就避免了因利率的大幅变动而对经济带来过大的冲击。
  众所周知,经济滞胀曾在70年代困扰美国,80年代初期以后,滞胀结束了,但又出现了整个80年代都存在的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双高的“孪生赤字”。进入90年代以来,“孪生赤字”这一结构性问题得以克服,但却又产生了新的结构性问题,这就是广大劳动群众的实际工资并未随着经济增长而提高,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在扩大。这将成为美国经济进一步增长的制约性因素。
  笔者认为,西方学者所说的美国“新经济”并不意味着经济周期规律的消失,但今后经济周期的确会出现以往所没有的新特点,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将对经济周期产生重大影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