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诠释传统文化价值的几种观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1-24
第9版(学术动态)
专栏:

  诠释传统文化价值的几种观点
  □阮青
  文化讨论进程与现代化发展进程是同步的。80年代前期,学术界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反思和某些基础性概念的界定。80年代中期,随着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传统文化讨论的深度和广度也大大拓展。90年代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推动了现代化建设,也带来了文化讨论的新高潮,出现了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根据其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及其对现代化建设的作用的认定,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文化保守主义这种观点立足于中国文化的历史进程,力图从传统文化中开掘出有价值的部分作为现代文化的主干,以服务于现代化。有的学者通过对儒家学说各组成部分的分析指出,仁学作为儒家学说的核心,代表着中华民族发展的精神方向,提供一种独特的文化价值理想。从历史上看,仁学经历了先秦时期以“爱人”为核心、宋明时期以“生”为根本、近代以“通”为要义三个阶段。今人应当把爱、生、通三大原则综合起来,再加上“诚”,构成新的仁学体系,以解决现代社会的痼疾。也有学者把探讨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作为切入点,认为所谓大道本体乃是中国民族的生存哲学,是根本文化价值精神,是中国的民族之魂,因此,归复大道本体,建构一条新的通向精神家园的路,就会适合中国现代化的需要。
  批判性重建论这种观点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判断,否定传统文化能适应现代化的需要。有的学者指出,文化是历史地凝成的生存方式或模式。任何文化内部都有两个层面:自在的文化、自觉或自为的文化;当两个层面间存在恰当的张力和冲突时,文化发展就有内在活力或驱动力,可称为“内在创造性转化”;当两个层面间缺少必要的张力和冲突时,便缺少内在活力,这时便需要借助外来的自觉文化以形成必要的张力和冲突来实现文化转化,可称之为“外在批判性重建”。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现代化建设,缺乏内在创造性转化机制,因此发展传统文化只能是外在批判性重建,即把中国传统文化总体性地“悬置”起来,给以科学技术理性和人本精神为内涵的工业文明提供切入点和生存空间,使中国文化内部形成自在层面和自觉层面的必要张力和冲突,然后把传统文化整合到工业文明中去,建立起中国社会的新文化。
  综合创新论这种观点依据文化系统的可解析性和可重构性、文化要素间的可离性和可相容性的理论,在全面分析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是非优劣的基础上指出,应该抛弃中西对立、体用二元的僵化思维模式,排除盲目的华夏中心论与欧洲中心论的干扰,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和社会主义原则的基础上,以开放的胸襟、兼容的态度,对古今中外的文化系统的组成要素和结构形式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审慎的筛选,根据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发扬民族的主体意识,经过辩证的综合,创造出一种既有民族特色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文化。
  和合学的文化战略论这种观点认为,21世纪人类共同面临着人与自然、社会、人际、人心和文明的五大冲突,我们必须跳出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两极二分的框架,构建一种新的文化战略来思考和解决这些冲突。这个文化战略就是和合学。所谓和合学,就是在诸多文化要素相互渗透相互斗争过程中吸收各种优质成分而和合为全新文化体系的学说。论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民族文化的世界化,其最佳的文化选择就是和合学。和合学试图超越仅限于方法和手段层面的思考,而把文化重建作为一种文化战略来思考;超越仅限于文化重建的民族性,超越仅限于搬来西方现成的概念和术语,从而为中国文化赋予全新的内容,现代的价值。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